- 鉴赏
这首诗《听笛》由明代诗人宗臣所作,通过笛声传达出一种时空交错、情感与自然交融的独特意境。
首句“客有羌中笛”,以“客”字开篇,暗示了远方来客,而“羌中笛”则点明了笛声的来源地,即边远之地的羌族地区。笛声悠扬,仿佛穿越了千山万水,带着异域风情,飘进了诗人的耳畔。
次句“十月吹杨柳”,描绘了一幅深秋时节的画面。十月,正是秋风萧瑟之时,诗人却听到笛声中吹奏着春天的杨柳,这不仅是一种季节上的错位,更是一种心灵上的触动。笛声中的杨柳,或许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或是对生命轮回的感慨,它跨越了时间的界限,将春天的生机带入了寒冷的秋日。
后两句“杨柳不可见,春色在君手”,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与自然的连接。虽然现实中的杨柳并未显现,但春天的色彩和气息,却仿佛被笛声捕捉并传递给了聆听者。这里的“君手”,既指笛声的演奏者,也暗含了所有能够感受这份美好情感的人。诗人通过这一巧妙的比喻,表达了音乐能够跨越物质世界的限制,直接触动人心,带来精神上的温暖与希望。
整体而言,《听笛》一诗通过笛声这一媒介,巧妙地将季节、空间、情感与自然融为一体,展现了音乐艺术超越现实的力量,以及它在人们心中激发的美好情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清明日招社友
面皮如铁鬓如丝,依旧粗豪似向时。
嗜酒更拚三日醉,看花因费一春诗。
生前富贵谁能必,身后声名我不知。
且趁酴醾对醽醁,共来相与一伸眉。
次韵张䇓见寄
掀髯一笑天地间,八代文衰谁为起。
夷陵丹砂空自光,中山老■不可使。
一从麦秀获麟台,二千馀载无文字。
谪仙岂无希圣心,谁其起予二三子。
张君忽赠白云句,墨妙笔精真可喜。
宗师奇涩费吟噍,三读方能得其意。
奋髯苍鼠色无冤,吐气黑蛟云可致。
恨子初筵我旅酬,妙处安能为摽指。
惧遭掎摭不哦诗,畏触祸刑宁作史。
翰林主人子墨卿,昔也同盟今趣异。
不见当年圣德诗,犹被他人呼怪鬼。
惭君问我乞馀丸,安得锦囊出怀里。
丈夫盖棺事始定,斯文固应付后死。
试问涪翁馀七言,松苓臭味固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