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送 程 公 辟 给 事 出 守 会 稽 兼 集 贤 殿 修 撰 宋 /郑 獬 越 州 太 守 何 潇 洒 ,应 为 能 吟 住 集 仙 。雪 急 紫 蒙 催 玉 勒 ,日 长 青 琐 听 薰 弦 。一 时 冠 盖 倾 离 席 ,半 醉 珠 玑 落 彩 笺 。自 恨 君 恩 浑 未 报 ,五 湖 终 负 钓 鱼 船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彩笺(cǎi jiān)的意思:彩色的纸张或笺纸
长青(cháng qīng)的意思:指长时间保持青春活力、不衰老的状态。
钓鱼(diào yú)的意思:比喻用诱饵引诱别人上当受骗。
负钓(fù diào)的意思:指自己反而受到了不应该承受的麻烦或损失。
冠盖(guān gài)的意思:冠盖是指帽子和盖子,比喻掌权、控制。
离席(lí xí)的意思:离开座位或离开场合
倾离(qīng lí)的意思:指倾斜、偏离原来的位置或方向。
青琐(qīng suǒ)的意思:指琐碎琐细的事物。
太守(tài shǒu)的意思:指官职品级较高的地方官员。
五湖(wǔ hú)的意思:指泛指全国各地、世界各地。
潇洒(xiāo sǎ)的意思:形容人的举止、态度轻松自如,不受拘束
薰弦(xūn xián)的意思:用香熏弦,比喻逢迎奉承,迎合他人。
一时(yī shí)的意思:一小段时间内,暂时的。
鱼船(yú chuán)的意思:比喻人与事物相互依存,不能分离。
玉勒(yù lè)的意思:指马儿的脖子上戴着玉饰,形容马儿的品质高尚。
珠玑(zhū jī)的意思:指珍贵而美丽的珠宝,引申为珍贵而美好的事物。
- 翻译
- 越州的太守多么风流倜傥,想必是因为他能诗善吟才留住众仙人。
雪花纷飞中,紫色的雾气催促着骏马疾驰,阳光漫长,青琐宫中回荡着琴瑟的乐音。
满座的官员都被他的风采所倾倒,离开宴席时半是醉意,佳句如明珠般洒落在彩色的纸张上。
我自怨未能充分报答皇上的恩典,最终只能辜负这泛舟五湖、垂钓江湖的生活理想。
- 注释
- 潇洒:形容人的风度翩翩,举止洒脱。
吟住集仙:指诗才出众,能吸引仙人聚集。
紫濛:紫色的迷蒙,形容雪景中的朦胧美。
玉勒:装饰华丽的马缰,代指骏马。
青琐:古代宫殿的装饰,这里指宫廷。
薰弦:熏香和琴弦,代指优雅的宫廷音乐。
冠盖:官员的冠冕,代指官员。
珠玑:比喻优美的言辞或诗文。
浑未报:完全未报答。
五湖:泛指江湖,常用来表示隐居生活。
钓鱼船:隐士生活的象征,寓含归隐之意。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郑獬所作的《送程公辟给事出守会稽兼集贤殿修撰》,通过对越州太守程公辟的赞美,展现了其文采风流和治理才能。首句“越州太守何潇洒”直接赞扬了程公辟的风度翩翩,接着“应为能吟住集仙”暗示了他的才情出众,连神仙般的雅兴也得以吸引。颔联“雪急紫濛催玉勒,日长青琐听薰弦”描绘了他在雪天出行时的雅致情景,以及在官署中聆听音乐的闲适生活。
颈联“一时冠盖倾离席,半醉珠玑落彩笺”则通过描绘送别场面的热闹和程公辟的文思如泉,展现了他受人敬仰的地位和才华横溢。尾联“自恨君恩浑未报,五湖终负钓鱼船”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未能充分报答朝廷恩典的遗憾,以及对他将来可能选择归隐江湖的期待。
整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赞美和想象,既表达了对程公辟的赞赏,也寓含了对仕途与隐逸生活的思考,情感真挚,意蕴深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假亲王
狂贼昔猖獗,诸藩皆炭涂。
幸免有几人,亡命窜天隅!
如何妄男子,乃有非分图。
诏狱酷锻鍊,一死伏其辜!
或云福世子,国破民间逋。
南都新立帝,匍匐趋乘舆。
徼幸思袭国,冒昧还遭诛!
不闻隽不疑,叱收黄犊车?
满朝尽通经,世子来何愚!
瑶峰王少京兆以常理斋州牧爱吟草殉节录属题词因赋七古一首
关东我朝兴王地,此中自多非凡人。
今读理斋爱吟草,风雅忠义两彬彬。
忆我昔充西川使,将军将兵正如云。
理斋随营司粮饷,敛放无差职克勤。
维时官是西充令,保迁崇庆牧州民。
任事勇往不辞劳,正是当日疏中言。
岁月忽忽己逝矣,兹复见之于简端。
理斋死时子尚少,事文那得至今传。
昔藉同年为作状,今有同乡为布宣。
爱吟草与殉节录,刊刻分送数万千。
同乡门第更高峻,佐理京兆斯文官。
督学后进日蒸蒸,尤眷旧好不忍湮。
洵哉关东非凡地,即此可知人多贤。
《瑶峰王少京兆以常理斋州牧爱吟草殉节录属题词因赋七古一首》【清·刘秉恬】关东我朝兴王地,此中自多非凡人。今读理斋爱吟草,风雅忠义两彬彬。忆我昔充西川使,将军将兵正如云。理斋随营司粮饷,敛放无差职克勤。维时官是西充令,保迁崇庆牧州民。任事勇往不辞劳,正是当日疏中言。岁月忽忽己逝矣,兹复见之于简端。理斋死时子尚少,事文那得至今传。昔藉同年为作状,今有同乡为布宣。爱吟草与殉节录,刊刻分送数万千。同乡门第更高峻,佐理京兆斯文官。督学后进日蒸蒸,尤眷旧好不忍湮。洵哉关东非凡地,即此可知人多贤。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0067c6f524b3c90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