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2日(农历三月廿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二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刘太史颁诏朝鲜》
《送刘太史颁诏朝鲜》全文
明 / 李孙宸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騑騑四牡指扶桑,袖里犹携汉署香。

地尽熊津通玉帛天回鸭绿在金汤

狂澜未息鲸鲵浪,属国原依日月光。

自是儒臣樽俎无烦飞将辽阳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飞将(fēi jiàng)的意思:指勇猛善战、战斗力强的将领或士兵。

扶桑(fú sāng)的意思:扶桑是指日本的古称,也用来比喻东方国家或东方文化。

津通(jīn tōng)的意思:指交通便利,通畅无阻。

金汤(jīn tāng)的意思:形容非常富有或非常有价值的东西。

鲸鲵(jīng ní)的意思:形容巨大、庞大。

狂澜(kuáng lán)的意思:形容水势汹涌澎湃,比喻力量或势头极为猛烈、汹涌澎湃。

辽阳(liáo yáng)的意思:形容言语辞令犀利,能言善辩。

日月(rì yuè)的意思:指时间的长久或长远,也可表示情感的深厚或事物的永恒。

儒臣(rú chén)的意思:指效忠儒家思想的臣子,也泛指忠诚的官员。

属国(shǔ guó)的意思: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被其他国家或地区所统治或控制。

天回(tiān huí)的意思:指天地交替,昼夜循环的自然现象。

无烦(wú fán)的意思:没有烦恼,无忧无虑

玉帛(yù bó)的意思:指珍贵的礼物,也用来形容极其珍贵的东西。

月光(yuè guāng)的意思:指月亮的光,也比喻没有积蓄或手头拮据。

自是(zì shì)的意思:自然是如此,毫无疑问

樽俎(zūn zǔ)的意思:指宴饮时的酒器和肴馔。也用来比喻用餐或宴会。

鉴赏

这首诗《送刘太史颁诏朝鲜》由明代诗人李孙宸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刘太史出使朝鲜的情景与寓意。

首联“騑騑四牡指扶桑,袖里犹携汉署香”,以“騑騑”形容马匹行走的姿态,巧妙地将出使的场景与古代的礼仪相结合,同时“扶桑”象征着朝鲜,暗含着对刘太史使命的崇敬与期待。而“袖里犹携汉署香”则借用了汉代使者携带香料的传统,寓意着两国之间深厚的文化交流与友好关系。

颔联“地尽熊津通玉帛,天回鸭绿在金汤”,进一步描绘了出使路线的壮丽景象,熊津(今朝鲜半岛南部)与鸭绿江(连接中朝两国的重要水道)作为地理标志,象征着两国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沟通渠道的畅通无阻。这里的“玉帛”和“金汤”分别代表了礼物与坚固的防御工事,形象地表达了两国间的和平与安全。

颈联“狂澜未息鲸鲵浪,属国原依日月光”,运用比喻手法,将动荡不安的局面比作未平息的狂澜与鲸鲵之浪,暗示了当时国际形势的复杂与不稳定。同时,“属国”一词既指朝鲜,也暗含对刘太史作为使者的信任与依赖。“日月光”则象征着光明与希望,表达了对和平与友好的向往。

尾联“自是儒臣折樽俎,无烦飞将度辽阳”,点明了刘太史作为儒臣的身份,他通过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避免了武力冲突,展现了智慧与和平的力量。这里“折樽俎”意味着通过谈判与协商来解决问题,而“无烦飞将度辽阳”则强调了和平解决争端的重要性,避免了不必要的战争。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刘太史的使命与才华,同时也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策略与价值观,即通过文化和外交手段促进国家间的和谐与稳定。

作者介绍

李孙宸
朝代:明

明广东香山人,字伯襄。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教习庶吉士。崇祯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性孝友廉介。诗祖《三百篇》,书法祖魏晋,草篆隶楷皆工。有《建霞楼集》。
猜你喜欢

感怀三首·其二

游目写中怀,跻攀俯城郭。

江流半夕阳,夕阳多野哭。

远望令我愁,天风振瓦屋。

岁败人烟少,村寒啼鸟独。

妖狐衔髑髅,白鹭起丛薄。

安得怀葛世,忘情顺里俗。

感喟非一端,昏归意烦促。

(0)

金陵送钱养微还浙

游子悲衰暮,离怀岁欲更。

月明车迹稳,霜重褐衣轻。

鱼雁他乡泪,云山故国情。

归人寒树里,树外几人行。

(0)

林居

梅雨初晴䆉稏天,偶行树下听新蝉。

须眉雪白谁家叟,扶杖村西看水田。

(0)

幽居

幽居门巷僻,满榻落花深。

颇怪无童扫,翻谐谢客心。

游丝黏雀堕,飞絮搅蝉吟。

竹里风炉净,茶烟冷不禁。

(0)

向夕

枋榆亦自适,巾栉每相忘。

多暇书长把,无营病不妨。

疏峰馀日气,乔木半烟光。

向夕能明眼,呼儿徙竹床。

(0)

山水图为陈雨江题

地近青春人迹稀,白云芳草静岩扉。

主人何处斸灵药,不向苍崖唤鹿归。

(0)
诗词分类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诗人
任锐 余文涵 孙中山 孔稚珪 汪精卫 聂绀弩 朱孝臧 耶律倍 吴佩孚 马一浮 张瑞玑 溥心畬 周钟岳 张元济 许世英 吴宗慈 李烈钧 马占山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