譬彼针与石,效疾而称良。
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
不可(bù kě)的意思:指超出人们的理解和想象,无法用常规思维解释的事物或现象。
非不(fēi bù)的意思:非不意味着不一定,表示并非完全否定或排除的意思。
改弦(gǎi xián)的意思:改换琴弦,比喻改变方法或策略,以期望有更好的效果。
更张(gēng zhāng)的意思:更加激烈、激发更大的斗志
何讵(hé jù)的意思:何讵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意为“怎么能够”或“岂能够”。
隆中(lóng zhōng)的意思:隆中指的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智慧或计谋。
琴瑟(qín sè)的意思:比喻夫妻或恋人之间的感情和谐,相互配合,如琴瑟合鸣。
三方(sān fāng)的意思:指三个方面或三个人之间的关系。
上邪(shàng xié)的意思:指上天、上帝,也可表示崇拜或敬仰。
所以(suǒ yǐ)的意思:因此,由此推断出的结果。
天下(tiān xià)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全国或全境。
行苇(xíng wěi)的意思:指人的行为像苇草一样摇摆不定,没有定见或主张。
音和(yīn hé)的意思:指音乐和谐悦耳,亦比喻人际关系融洽和睦。
悠悠(yōu yōu)的意思:形容时间长久、漫长。
众枉(zhòng wǎng)的意思:指众人对一个人的误解和冤枉。
中兴(zhōng xīng)的意思:指国家、民族或组织在困难时期经历挫折后重新崛起,兴盛发展的意思。
这首诗《鼓吹铙歌十五首(其十二)上邪篇》由南北朝时期的何承天所作。全诗以“上邪”为题,借天地间不可违背的誓言,表达了对社会公正与道德坚守的强烈呼吁。
诗中开篇即以“上邪下难正,众枉不可矫”点明主题,指出在现实社会中,正直难以实现,众多邪恶行为难以纠正。接着,“音和响必清,端影所以亡”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声音和谐必然带来清朗的效果,端正的形象才能消除污浊,进一步强调了正直的重要性。
“汉宣隆中兴,魏祖宁三方”则通过历史典故,赞扬了汉宣帝的中兴伟业和魏祖的安定四方之功,以此作为正面的榜样,暗示社会秩序的恢复与稳定需要领导者的英明决策和有力行动。
“譬彼针与石,效疾而称良”将社会比作需要精确校准的针与坚硬的石,强调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领导者应当像针一样准确无误地指引方向,像石一样坚定地维护正义。
“行苇非不厚,悠悠何讵央”则以茂盛的芦苇比喻社会的繁荣,但“悠悠何讵央”表达了对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难以解决的忧虑。
最后,“琴瑟时未调,改弦当更张”借用音乐的比喻,指出当前社会如同未调和的琴瑟,需要适时调整,改变策略,以求和谐与进步。“矧乃治天下,此要安可忘”则强调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是追求公正与和谐,这一目标绝不能忘记。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和历史典故,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面临的挑战与问题,以及对理想社会状态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与道德坚守的深切关注。
张君献诗诗词巧,美女插花娇醉春。
公答七言夸笋笴,我无千里学骐驎。
夜吟谢朓澄江练,露湿陶潜漉酒巾。
归去应将锦囊贮,已胜珠玉莫愁贫。
昭亭潭上水,下与九江通。
去客解轻舸,落潮乘顺风。
回头迷远树,没背见飞鸿。
寂寞还蓬巷,桓彝宅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