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接银湖浪,居仍在宝坊。
更烦山吐月,来共水分光。
叶冷初翻夜,虫悲拟泣霜。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诗人与小儿漫步湖堤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情感之深。
首句“门接银湖浪”,以“银湖”形容湖面如镜,波光粼粼,仿佛铺满了银色的光芒,生动地勾勒出湖面的宁静与美丽。接着,“居仍在宝坊”一句,点明居住之所位于宝坊之中,暗示着环境的尊贵与雅致,为后续的景色描写奠定了基调。
“更烦山吐月,来共水分光。”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月夜的氛围。山峰似乎在吐纳明月,与湖水共同映照出月光的光辉,营造出一种和谐而神秘的景象。这里的“吐月”和“水分光”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景象以生命感,增强了画面的动态美。
“叶冷初翻夜,虫悲拟泣霜。”这两句则转向对夜晚自然界的细微观察。秋夜的树叶在微凉的空气中轻轻摇曳,仿佛在夜晚的静谧中翻动;而远处的虫鸣,似乎在预示着霜降将至的寒冷,充满了凄清与哀愁。这两句通过对比冷暖、动静,以及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捕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受。
最后,“幽人看不足,白露满胡床。”诗人感叹于这美丽的夜景,久久不愿离去,直到白露沾湿了他的坐床。这一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痴迷与不舍,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自然之中,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湖边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与诗人情感的交融,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诗意。
几重浓云泼黑墨,数点疏雨飞的皪。
桃花李花红更白,不觉东风扫踪迹。
深山绿暗新树密,悬崖倒挂春空碧。
泉声泻出万霹雳,长虹飞过三百尺。
蹇驴倒骑回语客,目端春事俱可识。
茅舍敲门倾琥珀,古寺击鼓非玉食。
我今已饱天工力,风吹浮云露白日。
崎崄不复厌登陟,高处更穷低处逼。
下瞰群峰五顽石,回首一笑天地窄。
兴来策杖绕山侧,窦深岩远不可侧。
相思涧边酌寒滴,一抹暝烟壮山色。
寻真不见空回忆,使我伤今复伤昔。
道人山房遍幽历,醉里疑从仙籍谪。
钧天广乐梦中得,更问腾空好消息。
愁红飞眩醉眼。日淡芭蕉卷。
帐掩屏香润,杨花扑、春云暖。啼鸟惊梦远。芳心乱。
照影收奁晚。画眉懒。微醒带困,离情中酒相半。
裙腰粉瘦,怕按六么歌板。帘卷层楼探旧燕。肠断。
花枝和闷重捻。
两山空翠烟霏,几□又入东君□。
□□但见,肉红染杏,眉黄着柳。
彩燕风轻,宝灯月满,欢连清昼。
是香山行处,苏仙座上,春不老,人依旧。
闻道新骑白凤,过章台、天香满袖。
英姿不向,通明宫殿,人间未有。
况是从来,爱留南国,名高北斗。
看君恩,却与西湖涨绿,作长生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