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循虎迹,人语杂猿声。
旧里余荒井,空山冷废城。
这首清代诗人林徵韩的《黔西道中》描绘了清晨在黔西道路上行进的景象。诗中通过“暗雨”和“凌晨”两个词,营造出一种阴暗潮湿且时间尚早的氛围。"马蹄循虎迹"暗示了道路的荒凉与野生动物的存在,而"人语杂猿声"则进一步渲染了山林间的寂静与原始气息。
诗人行经之处,旧日的村庄只剩下荒废的井和冷寂的空城,显示出历史的沧桑和衰败。“不毛嗟此地”表达了对土地贫瘠的感慨,同时也隐含着对战争频繁导致民生凋敝的忧虑。“禁得几鏖兵”直指这个地方已经承受不住多次战乱的摧残,流露出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残酷性的深深叹息。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黔西道中的荒凉景象,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
真气荡喧浊,仆仆为形役。
一器而众操,安得不速敝。
古有避俗翁,神释私其智。
感此偃空山,息机良匪易。
朝饭林下曙,夕宿岩中閟。
暑气清林峦,洒然出新意。
侧思声利途,惴惴魂犹悸。
且逐采芝游,野服安薜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