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卷良自羞,在手不忍去。
三叹或已暮,不知衣上露。
不忍(bù rěn)的意思:不忍指不能忍受、无法忍受的意思,表示不愿意或不忍心做某事。
苍茫(cāng máng)的意思:形容广阔辽远、无边无际的样子。
超出(chāo chū)的意思:超过某个限制或范围。
成诵(chéng sòng)的意思:成为典范的诗词。
出俗(chū sú)的意思:超出寻常,不同于常规
调度(diào dù)的意思:调度是指根据需要合理安排人员、物资或资源的分配和运用。
风从(fēng cóng)的意思:风从是指风势来自某个方向,也用来形容某种现象的发生或某种行为的起因。
归路(guī lù)的意思:指回家的路或返回原处的途径。
三叹(sān tàn)的意思:形容事物或境况非常可叹,令人感叹不已。
松树(sōng shù)的意思:松树是一种常见的树木,成语“松树”比喻心胸开阔、坚韧不拔。
俗物(sú wù)的意思:指平凡、普通的东西或人。
俗调(sú diào)的意思:指平凡、普通、不高雅的言行举止。
潇然(xiāo rán)的意思:形容心情舒畅、自在无忧的样子。
行歌(xíng gē)的意思:指行走时唱歌,形容心情愉悦,无忧无虑。
有时(yǒu shí)的意思:偶尔;间或;有时候
渊明(yuān míng)的意思:渊博明智,学识深广。
这首诗《秋怀(其四)》由宋代诗人韩淲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自然景象的融合,展现了诗人对陶渊明诗歌的深深喜爱与向往。
诗中开篇“我爱渊明诗,超出俗调度”,直接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作品的独特情感,认为其超越了世俗的常规,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接着,“执卷良自羞,在手不忍去”两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捧读陶诗时的复杂心情——既感到羞愧于自己未能达到如此境界,又舍不得放下,流露出对陶诗的痴迷与敬仰。
“有时成诵之,行歌倚松树”则进一步展示了诗人沉浸于陶诗中的情景,他不仅默诵,还边走边唱,倚靠在松树旁,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享受着心灵的自由与宁静。这种行为不仅是对陶诗的致敬,也是诗人追求精神自由、远离尘嚣生活的象征。
“好风从西来,潇然尚何虑”一句,描绘了一幅清风徐来的画面,诗人似乎在享受着自然界的美好,心中无虑,心境平和。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表现了他对宁静、和谐生活的向往。
最后,“三叹或已暮,不知衣上露”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诗人对陶诗的深沉思考。随着日暮降临,诗人或许已多次感叹陶诗的深远意境,以至于不觉间衣上已沾满露水,却仍沉浸在诗的海洋中,无法自拔。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诗人对陶诗的深入理解与感悟,也暗示了他对陶渊明生活方式的向往与追求。
“俗物忽败人,苍茫认归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反讽,指出世俗事物往往使人失去本真,而诗人通过阅读陶诗,找到了回归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道路。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陶渊明及其诗歌的深刻理解和强烈共鸣,同时也传达出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