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山处过番石渡遭渡子无礼伤臂因韵二首·其二》全文
- 注释
- 唾来不拭:比喻师德高尚,不因小过失而计较。
如师德:形容师德的纯洁和宽容。
怒至无迁:即使发怒也不会迁怒于人。
学子颜:指学生们的脸色或表情。
浅眼:见识短浅,此处可能指眼光狭窄。
有沧海:形容见识深远,如同大海般深广。
恶声:严厉的言辞或责骂。
宁复:岂能再、哪里还。
到薇山:比喻恶劣的言辞不会轻易落到某个地方,比如薇山这样的宁静之地。
- 翻译
- 唾弃之物从不擦拭,犹如师德高洁
愤怒时也不改变对学生的态度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陈著所作的《薇山处过番石渡遭渡子无礼伤臂因韵二首》的第二首。诗人以个人经历为题材,通过描绘自己在薇山渡口遭遇渡船夫人的无礼行为,表达了对粗鲁行为的不满和对自己修养的反思。
"唾来不拭如师德",这句诗形象地比喻渡夫的粗鲁行为,如同师者应有的宽容和涵养,却未能做到,暗示渡夫缺乏应有的礼貌和教养。
"怒至无迁学子颜",诗人自比学子,即使面对侮辱,也应保持学生的谦逊和克制,不应轻易动怒,表现出一种君子风度。
"浅眼方知有沧海",诗人用“浅眼”形容自己的见识短浅,通过这次经历才意识到人世间的广阔和复杂,可能暗指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和世事的不易理解。
"恶声宁复到薇山",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渡夫恶语相向的强烈反感,同时也表达了希望这样的恶劣言行不再出现在自己常去的薇山渡口。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性强,借事说理,体现了诗人对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风气的深刻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