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水仙》
《水仙》全文
宋 / 赵蕃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楚辞香草磨研,何独无言到水仙

荐菊要令和靖配,思鲈更儗步兵贤。

未应玉树能回死,宁与梅花作导前。

多坐未能空结习,故遭天女诸天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步兵(bù bīng)的意思:步兵是指在战争中以步行为主要方式进行作战的士兵。在成语中,步兵比喻普通的人或事物。

楚辞(chǔ cí)的意思:楚辞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楚国时期的诗歌作品。它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为主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独无(dú wú)的意思:独一无二,没有比得上的。

何独(hé dú)的意思:独特的、与众不同的

结习(jié xí)的意思:结交并学习。

梅花(méi huā)的意思:指人的品质或才能在逆境中得以展现出来。

磨研(mó yán)的意思:指对事物进行细致研究、深入钻研,以求得更好的结果。

水仙(shuǐ xiān)的意思:指美丽的女子。

思鲈(sī lú)的意思:指一个人思维敏捷、聪明机智。

天女(tiān nǚ)的意思:指美丽的女子,也可用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未应(wèi yìng)的意思:没有回应,没有应答

香草(xiāng cǎo)的意思:形容人品质高尚、品行端正。

玉树(yù shù)的意思:指品质高尚、才华出众的人或事物。

诸天(zhū tiān)的意思:指各种天空、天堂、天国等。

注释
楚辞:古代文学体裁,以屈原作品为代表,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香草:象征高洁品质或美好理想。
水仙:象征纯洁或清雅。
步兵贤:指东汉名臣陈蕃,以廉洁著称。
玉树:形容人风姿卓越。
梅花:象征坚韧不屈和高洁品格。
翻译
楚辞中的香草需要细细研磨,为何独独对水仙无言呢?
推崇菊花是为了让它与隐逸诗人林和靖相配,思念鲈鱼则让人想起像步兵那样有德行的贤者。
美人的玉树并不能挽回死亡,我宁愿与梅花一同引领前行。
长久的静坐未能消除心中的执着,因此我遭受天女的散花之罚。
鉴赏

这首宋诗《水仙》是赵蕃所作,通过对水仙花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赞美。首句“楚辞香草费磨研”暗指水仙的芬芳如同楚辞中的香草,需要细细品味;“何独无言到水仙”则表达了诗人对水仙沉默而内敛品质的欣赏。

接下来,“荐菊要令和靖配”将水仙与宋代隐士林逋(字和靖)相提并论,暗示其孤芳自赏的清高;“思鲈更儗步兵贤”又借晋人张翰(字步兵)因思念家乡鲈鱼而辞官归乡的故事,赞美水仙的归隐之志。

“未应玉树能回死”进一步强调水仙的力量,即使不能使生命复活,也能如玉树般坚韧;“宁与梅花作导前”则将水仙与梅花并列,赞美其在寒冬中傲然绽放的风骨。

最后两句“多坐未能空结习,故遭天女散诸天”揭示了诗人对水仙的敬仰之情,认为水仙的美并非空洞,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连天女也为之倾倒,将其散落在人间。

整体来看,赵蕃的这首《水仙》通过丰富的象征和典故,展现了水仙的高洁气质和深远寓意,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高尚的人格追求。

作者介绍

赵蕃
朝代:唐

猜你喜欢

大垂手

秋水剪明眸,亭亭出画楼。

邀他大垂手,不惜锦缠头。

舞罢香无迹,歌残翠未收。

留髡烛尽灭,更与按伊州。

(0)

秦女卷衣曲

萯阳宫中漏未央,荧荧初月丽初妆。

此时秦女唤梳沐,此际泪湿罗衣裳。

邯郸倡姬秦国母,秦王相国邯郸贾。

邯郸大贾秦仲父,仲父舍人秦假父。

可怜君王才十五。

秦女贱,赵女骄,寄生茑萝出松标。

耐向民间击土缶,难同贵邸伴吹箫。

(0)

艳歌何常行

生男不为贵,都尉执金吾。

生女不为贵,小者号婕妤。

不为家人产,鄠杜千顷馀。

不为富第宅,宝玉厕门枢。

鸣钟会子姓,列鼎荐膏腴。

温爽易炎寒,欢宴乱昏晡。

醉履不及尘,妖姬递来扶。

妖姬十四五,颜色胜罗敷。

但愿长如是,不愿更何如。

(0)

长歌行答于鳞·其一

昭昭阳春色,令我好容姿。

庶草各自骄,谁能念先萎。

秋气发鸣蝉,噭噭多伏悲。

逝水但知东,逝日但知西。

人生坚强志,乃欲与时违。

(0)

田车之什二章

毋御田车,樗其轭兮。毋走乘丘,倾而积兮。

于嗟积兮,于嗟轭兮。毋汎胶舟,柽其桨兮。

毋之反灉,湛而藏兮。于嗟藏兮,于嗟桨兮。

(0)

王子裕百花图·其四

八月秋高白露寒,浣花溪里倍堪叹。

莫道红颜多薄命,写真犹入画图看。

(0)
诗词分类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诗人
魏元忠 温庭皓 毛纪 卢多逊 朱穆 黎庶昌 陈宜中 石安民 韩滉 林藻 徐世隆 廖燕 袁郊 刘燕哥 薛元超 耶律履 何执中 王徽之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