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显挽词·其五》全文
- 翻译
- 面临危难时仍不忘记死亡,这样的忠诚已经足够多。
保全生命仍有希望,但坚守气节又会怎样呢?
这能检验他一生的志向,应该让后人传唱他的事迹。
儒家学者注重评价,对他的言行一丝一毫都不能有误。
- 注释
- 临难:面临危险。
不忘:不忘记。
死:死亡。
为忠:出于忠诚。
已足:已经足够。
全生:保全生命。
犹有路:仍有希望。
仗节:坚守气节。
如何:会怎么样。
可验:可以验证。
平生志:一生的志向。
宜令:应当让。
后世歌:后人传唱。
诸儒:众多儒家学者。
主:主导。
褒贬:评价好坏。
毫发:丝毫。
未容:不容许。
讹:错误。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张嵲所作,名为《刘忠显挽词(其五)》。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挽歌,即用于悼念逝者之作。诗人通过对亡者的怀念和赞颂,表达了自己对于忠诚品格的高度评价。
“临难不忘死,为忠已足多。”这两句强调了刘忠显面对困境时仍不忘记牺牲生命的决心,他的忠诚已经是众所周知,无需再做更多证明。这里的“临难”指的是遇到危险和挑战时,能够坚守原则和信念。
“全生犹有路,仗节竟如何。”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刘忠显一生的评价,即使在他的整个生命旅程中,还留有一些可以选择的道路,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节操,这种坚守原则的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
“可验平生志,宜令后世歌。”这里的意思是说,刘忠显一生的志向和决心,可以通过他的行为来验证,这样的精神值得被后人传唱。
最后两句,“诸儒主褒贬,毫发未容讹。”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圣贤对美好与不足的评论,以及自己对于赞美与批评之间微妙差别的理解。在这里,“诸儒”指的是那些有知识、有见识的人,他们在评价人物时既会给予高度赞扬,也会客观地指出不足。诗人强调,即使是在细小如毫发的事情上,也不容许有半点虚假或偏差。
总体来说,这首挽歌通过对逝者的怀念,展现了诗人对于忠诚品格的推崇,以及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严谨态度。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上宣副定甫十二韵
建邺古都会,东南气势雄。
宣流分汉使,礼乐有周公。
自是通儒术,元非急治功。
一江秋色外,九郡月明中。
云泽遍田里,声华彻昊穹。
藩方小盘薄,廊庙即舂容。
力可安燕祚,学能传孔宗。
经纶方寸起,勋德古人同。
妄息五官寂,灵存万虑空。
井寒那起浪,木静不惊风。
定者心之主,行兮用以充。
苍生望霖雨,宁久蛰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