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低遮薤簟,花密碍篮舆。
林堕争枝雀,池翻散子鱼。
物情端可适,孤啸醉吟馀。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和谐的乡村生活画卷。诗人包衡在溪流之畔,选择了一处清幽之地作为居所,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首句“茅屋清溪上”,简练地点明了居住环境——一座茅草屋坐落在清澈溪流旁,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接着,“寥寥好卜居”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片环境的喜爱与满意,愿意在此定居的心愿。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周围生动的自然景象:“竹低遮薤簟,花密碍篮舆。”竹林低垂,遮挡了簟席,花丛繁茂,阻碍了行人的篮舆(一种轻便的交通工具),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
“林堕争枝雀,池翻散子鱼”则进一步描绘了动物们的活动场景。树林中,雀鸟争抢着枝头,池塘里,小鱼在水中嬉戏,一派和谐共生的景象。这些生动的画面,不仅增添了诗的趣味性,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赞美。
最后,“物情端可适,孤啸醉吟馀”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生活的满足与享受。在这样的环境中,无论是独自的长啸还是醉后的吟唱,都能找到心灵的慰藉与释放。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简单、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在这种生活中找到的宁静与快乐。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