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记 承 天 寺 夜 游 宋 /苏 轼 元 丰 六 年 十 月 十 二 日 夜 ,解 衣 欲 睡 ,月 色 入 户 ,欣 然 起 行 。念 无 与 为 乐 者 ,遂 至 承 天 寺 寻 张 怀 民 。怀 民 亦 未 寝 ,相 与 步 于 中 庭 。庭 下 如 积 水 空 明 ,水 中 藻 荇 交 横 ,盖 竹 柏 影 也 。何 夜 无 月 ?何 处 无 竹 柏 ?但 少 闲 人 如 吾 两 人 者 耳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承天(chéng tiān)的意思:承担天命,负责任。
何处(hé chǔ)的意思:指不确定的地方或未知的位置。
怀民(huái mín)的意思:关心民众,怀念百姓的苦难。
积水(jī shuǐ)的意思:指因雨水长时间不排除而形成的水积聚的现象。
交横(jiāo héng)的意思:指人物行为凶狠狡诈,善于暗中算计和挑拨离间。
空明(kōng míng)的意思:形容空旷明亮,没有遮挡物。
日夜(rì yè)的意思:日夜指的是白天和黑夜,常表示时间连绵不断,不分昼夜。
入户(rù hù)的意思:进入家门;进入别人的住所。
少闲(shǎo xián)的意思:少闲指没有多余的时间,忙碌不停。
十月(shí yuè)的意思:指时间或期限的最后阶段,也用来形容事物接近完成或结束。
十二(shí èr)的意思:指十二个,表示数量为十二。
为乐(wéi lè)的意思:为了快乐或为了乐趣而做某事
无与(wú yǔ)的意思:没有可以相比的;无与伦比
闲人(xián rén)的意思:指没有事情做或者没有正当工作的人。
相与(xiāng yǔ)的意思:相互交往、相互往来。
欣然(xīn rán)的意思:形容心情愉悦、乐意的样子。
元丰(yuán fēng)的意思:指物质财富丰富,充实富裕。
月色(yuè sè)的意思:指夜晚的月亮的光辉和美丽景色。
中庭(zhōng tíng)的意思:指院子中央的庭院,也可引申为指某个地方的核心或中心。
竹柏(zhú bǎi)的意思:指高风亮节、坚贞不屈的品质和精神。
- 注释2
选自<<东坡志林>>。此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承天寺,在今湖北黄冈市南。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当者被贬黄州已经四年。
解:把系着的腰带解开。
欲:想要,准备。
月色:月光。
入:照入,映入。
户:堂屋的门;单扇的门。
起:起身。
欣然:高兴、愉快的样子。欣,高兴,愉快。然,……的样子。
行:出行。
念无与为乐者: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想到。 无与为乐者,没有可以共同交谈(游乐或赏月)的人。者:……的人。
遂:于是,就。
至:到。
寻:寻找。
张怀民:作者的朋友。名梦得,字怀民,清河(今河北清河)人。元丰六年贬谪到黄州,寄居承天寺。
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同。步,散步。于:在。中庭,庭院里。
空明:清澈透明。
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藻,藻类植物。荇,荇菜。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
交横(héng):交错纵横。
盖: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表示肯定,相当于‘大概’,这里解释为‘原来是’。
也: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盖……也:原来是。)
为:动词。做。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仅仅。
闲人:闲散的人。这里是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里是一个有职无权的官,所以他十分清闲,自称“闲人”。首先“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其次“闲人”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苦闷心境。
耳:语气词,“罢了”。
- 译文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 赏析
- 本文可分为三层来赏析 第一层叙事:交待了时间,地点和夜游原因 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使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寻友夜游) 第二层写景:描绘庭中夜色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更体现出了月光清凉明净的特点,衬托出作者闲适的心境。 第三层:惋惜无人赏月 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这里的“美”首先来自内容的“真”。东月朗照,激发了作者的游兴,想到没有“与乐者”,未免美中不足,因而寻伴,这时错觉生趣,情感触动,于是记下此景此情,顺理成章,一切是那么的和谐自然,毫无雕饰造作之感。这“美”来自语言的“纯”。笔记如同拉家常,娓娓叙来。虽然没有奇景之处,但却不能增删或改动什么字眼儿。点明日期,是笔记体游记所必须的,“月色入户”与“欣然起行”互为因果,寥寥数字,何其洗练!写庭下景色,用“空明”一词,不枝不蔓,体现出空灵、坦荡的意境,将竹柏影子比作水中藻荇,已然十分贴切,“交横”一词更准确地表现了藻荇姿态,仿佛触手可及。接着,作者笔锋陡转,连发二问,既亲切自然,富于韵律,又拓展时空,发人思绪。《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这“美”来自结尾的“精”。从文章结构看,结句属“合”,就此打住。从语意上看,它包蕴丰富。“闲人”一词,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他又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总之,游记以真情实感为依托,信笔写来,起于当起,止于当止,犹如行云流水,于无技巧中见技巧,达到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秋华亭以天上秋期近分韵得期字
溪上新亭绝萧爽,四檐高树碧参差。
香浮金粟秋盈把,凉沁琼花月满枝。
路近东山深窈窕,水通遥汉共逶迤。
银瓶细泻深杯酒,罗扇新题小字诗。
曲倚瑶筝声累咽,歌停翠琯舞频攲。
露零菡萏枝枝谢,风入梧桐叶叶吹。
每忆天孙候河鼓,更烦星使问秋期。
道林明日难为别,更约山公醉习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