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挽 学 士 张 公 宋 /汪 应 辰 俎 豆 平 生 事 ,逢 时 却 论 兵 。幄 中 多 妙 画 ,閫 外 即 长 城 。曾 未 登 三 府 ,何 言 梦 两 楹 。空 余 行 乐 处 ,画 像 俨 如 生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长城(cháng chéng)的意思:比喻具有坚固防御能力的事物或机构。
登三(dēng sān)的意思:指人登山时攀登到第三个山峰,意味着完成了一项困难的任务或达到了一个重要的目标。也用来形容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逢时(féng shí)的意思:逢时意为遇到合适的时机,表示抓住时机,做出正确的选择。
画像(huà xiàng)的意思:指人物的形象或事物的外貌。
阃外(kǔn wài)的意思:指在朝廷中失去权力、地位或被贬谪出京城。
两楹(liǎng yíng)的意思:两根柱子。比喻事物的根基或支撑。
论兵(lùn bīng)的意思:指以武力或军事手段解决问题或争端。
平生(píng shēng)的意思:指一个人一生的时间。
却论(què lùn)的意思:指对别人的论点或观点持不同意见,并给出自己的理由或证据。
三府(sān fǔ)的意思:指三个官署,即国家的三个最高行政机构。
生事(shēng shì)的意思:指无故引起麻烦、争端或纠纷。
行乐(xíng lè)的意思:指自由自在地行动和享受生活的乐趣。
俨如(yǎn rú)的意思:形容态度庄重、举止庄重,像是非常庄重的样子。
俎豆(zǔ dòu)的意思:指古代祭祀时摆放在祭坛上的肉食和豆子,比喻人们为了争夺利益而互相争斗。
- 翻译
- 一生致力于祭祀和政务,如今时局动荡却谈论起军事。
帐内谋略丰富,如同众多巧妙的图画,帐外将领则是守护边疆的长城。
我从未担任过高级官职,怎能说梦想着死后享庙堂之尊。
只剩下供奉画像的地方,画像栩栩如生,仿佛他还活着。
- 注释
- 俎豆:祭祀用的礼器,代指祭祀或政务。
逢时:遇到时势。
论兵:谈论军事。
幄中:军帐之中,比喻决策之处。
妙画:高明的策略。
阃外:指朝廷之外,常指战场。
三府:古代中央政府的三个高级官职,如太尉、司徒、司空。
梦两楹:梦想死后在庙堂享有两楹(两座庙宇)的待遇,象征显赫地位。
行乐处:享受生活的地方。
俨如生:栩栩如生,如同活的一样。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汪应辰的作品,名为《挽学士张公》。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赞美一位学者或官员的生活和品德。
"俎豆平生事,逢时却论兵。" 这两句表达了主人公在平凡生活中关注国家大事,对军事有深入的研究和讨论。这里的“俎豆”指的是日常琐碎的事务,“逢时”则是指偶尔、机会之际,而“论兵”则显示出主人公对于国防和战争有着深刻的理解。
"幄中多妙画,阃外即长城。" 这两句描绘了主人公生活环境的宏伟与壮丽。“幄中”指的是室内,而“妙画”则展示了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品味;“阃外”则是指室外,直接提及“长城”,表明主人的居所可能靠近或有着历史悠久的象征——长城。
"曾未登三府,何言梦两楹。" 这两句表达了对主人公品德高尚和学问渊博的赞赏。“三府”通常指的是州、郡、县等地方官署的最高机构,而“两楹”则是书房或学堂的代称。这两句话意味着,尽管主人的仕途未及于高级官职,但他的学识和德行却如同已经登上学术之巅。
"空馀行乐处,画像俨如生。" 最后两句则描绘了主人公闲暇时光的乐趣,以及他对艺术的追求与赏析。“空馀”意味着在闲暇和悠然自得中,“行乐处”则是指寻找快乐的地方;“画像俨如生”则表明画中的形象栩栩如生,显示出主人的审美能力。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生活环境、品德学问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这位学士张公的崇高评价和深厚情谊。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