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送李使君镇海昌》
《送李使君镇海昌》全文
明 / 高启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海风千里双旌按辔初闻属部清。

人杂岛夷午市,潮随山雨入秋城。

鸣狐不近睢阳庙,突骑犹屯广利营。

肯扫帐中容我辞,夜深燃烛卧谈兵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按辔(àn pèi)的意思:按住马的辔绳,控制马匹的行动。比喻掌握局势,牢牢控制。

岛夷(dǎo yí)的意思:指边远地区或蛮荒之地。

广利(guǎng lì)的意思:指广泛获利,利益普遍扩大。

海风(hǎi fēng)的意思:海洋上的风,也用来比喻新鲜、清新的感觉或气息。

千里(qiān lǐ)的意思:指很远的距离。

属部(shǔ bù)的意思:指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属于同一个部分或类别。

双旌(shuāng jīng)的意思:指两面旗帜,比喻双方力量相当,互不相让。

谈兵(tán bīng)的意思:指没有实际经验或能力,却自以为是能够谈论或评论某种专业领域的事物。

突骑(tū qí)的意思:指突然出现的骑兵,形容出乎意料的突然行动或突然出现的人或事物。

午市(wǔ shì)的意思:午餐时间

夜深(yè shēn)的意思:指夜晚时间已经很深,表示时间已经很晚了。

中容(zhōng róng)的意思:指言谈举止得体,仪态庄重。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高启的《送李使君镇海昌》描绘了送别友人李使君前往海昌任职的场景。首句“海风千里卷双旌”,以海风的劲吹和飘动的旗帜,展现了出行的壮丽景象。次句“按辔初闻属部清”,写李使君在马背上听到下属队伍的整齐号令,显示出他的威严与治军有方。

第三句“人杂岛夷争午市”,描绘了海昌市集的繁华热闹,以及当地民众对李使君的期待。第四句“潮随山雨入秋城”,则通过自然景象烘托出秋意渐浓的氛围,暗示了李使君将面临的环境。

第五、六句“鸣狐不近睢阳庙,突骑犹屯广利营”,运用典故,前者借“鸣狐”象征敌人远离,后者以“突骑”和“屯营”表达边防稳固,表达了对李使君戍守边疆能力的信任。

最后两句“肯扫帐中容我辞,夜深燃烛卧谈兵”,表达了诗人希望李使君在闲暇之余,能接纳自己一同讨论军事策略,体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共同建功立业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也寓含了对边疆治理的关切,展现了明朝文人对国家边防的深情厚谊。

作者介绍
高启

高启
朝代:明   字:季迪   号:槎轩   籍贯:江苏苏州   生辰:1336-1373

高启(1336-1374),汉族,元末明初著名诗人,文学家。字季迪,号槎轩,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元末隐居吴淞青丘,自号青丘子。高启才华高逸,学问渊博,能文,尤精于诗,与刘基、宋濂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初唐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明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力辞不受。
猜你喜欢

天马山

溪随天马西北行,半空忽见莲花生。

双鸾欲下却飞去,旌旗引入丹霞城。

攀萝上到猿啼处,恍然旷坐消百虑。

千山无人云气深,终日徘徊不能去。

虚空楼阁时自开,异香忽起三清台。

风吹笑语落天半,疑是神仙跨鹤来。

百花潭上春自照,白鹿呼人猿亦啸。

路迷不敢轻问津,恐有贤人隐耕钓。

苍厓九折樵径通,绝顶可见西崆峒。

尘心豁然臂欲羽,竦身直上凌天风。

(0)

古乐府三首·其一

君好锦绣段,妾好明月珠。

锦绣可为服,服美令人愚。

不如珠夜光,可以照读书。

(0)

郭忠恕仙峰春色图五首·其一

闻道仙家有玉楼,翠厓丹壁绕芳洲。

寻春拟约商岩叟,一度花开十度游。

(0)

赵大年秋村暮霭

曲磴平冈外,遥峰落照沈。

人家三径僻,烟树几村深。

渔唱流寒碧,樵歌步夕阴。

悠然怀旧侣,山馆散清音。

(0)

董源夏山深远

北苑时翻砚池墨,叠起烟云隐霹雳。

短缣尺楮信手挥,若有蛟龙在昏黑。

南唐画院称圣功,好事珍藏裹数重。

崇山突兀常疑雨,碧树萧森迥御风。

鸟啼花落不知处,渔唱樵歌遐迩度。

展舒不尽古今情,未容肉眼轻将赋。

(0)

送宋武官尉安康之桐城

令人作恶惟离别,今日江头送客还。

赢得秋风斜照里,倚篷满意看青山。

(0)
诗词分类
边塞 孤独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诗人
张玉娘 曹松 张正见 潘阆 杨继盛 赵汝腾 林季仲 陈元光 关汉卿 宋荦 苏曼殊 唐彦谦 刘墉 毕自严 刘筠 胡铨 萧衍 陈子昂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