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祗堪吁,空知与道俱。
业王如云合,头低似箭驱。
唯我流阳叟,深云领毳徒。
师去情何切,人间事莫拘。
穿林宿古冢,踏叶揭空盂。
无事终无事,令枯便合枯。
白象(bái xiàng)的意思:指珍稀而罕见的事物,也指显眼而引人注目的东西。
宝月(bǎo yuè)的意思:指珍贵的月亮,比喻宝贵的事物或人。
不是(bú shì)的意思:表示否定、不属实或不符合实际
长者(zhǎng zhě)的意思:指年长者,尊称年长的人。
翠巘(cuì yǎn)的意思:形容山势险峻。
的的(de dí)的意思:形容事物非常明显或者非常确切。
凡夫(fán fū)的意思:指普通人,平凡的人。
赫赫(hè hè)的意思:形容声势浩大、威风凛凛的样子。
洪炉(hóng lú)的意思:指燃烧炽烈的火炉,也比喻热闹、繁忙的场所。
寂寞(jì mò)的意思:形容孤独、冷清,没有人陪伴或交流。
镜破(jìng pò)的意思:指镜子破碎,比喻美好的事物破灭或希望破灭。
举世(jǔ shì)的意思:指在全世界范围内广为人知、人所共知的。
斓斑(lán bān)的意思:指颜色斑驳、花纹杂乱的样子。
撩舍(liáo shè)的意思:撩拨、引诱
炉烟(lú yān)的意思:指炉灶上冒出的烟,比喻有功无名或者功劳被埋没。
论心(lùn xīn)的意思:指人们对他人的内心感受或意图进行分析和判断。
明珠(míng zhū)的意思:指非常宝贵的东西或人才。
评传(píng zhuàn)的意思:评价和传记
千载(qiān zǎi)的意思:千年的时间。
区区(qū qū)的意思:微小、不起眼的样子
人间(rén jiān)的意思:人间指的是人类所在的世界,也可以指人世间的事物、人情世故。
如云(rú yún)的意思:形容数量多,多得像云一样。
三清(sān qīng)的意思:指道教中的三位神仙,即玉清、上清、太清,也泛指道教的三个层次。
山色(shān sè)的意思:山的景色、山的颜色
烧畬(shāo shē)的意思:指因为急躁和焦虑而烧毁农田。
松根(sōng gēn)的意思:指事物的根基不牢固,容易动摇或崩塌。
他年(tā nián)的意思:他年指的是将来的某一年,一般用来表示将来的某个时刻或某个年份。
妄想(wàng xiǎng)的意思:妄想指的是没有根据或实际依据的想法或幻想,通常是指不切实际的、不现实的幻想。
无事(wú shì)的意思:没有事情发生,平静无事
香林(xiāng lín)的意思:指香气浓郁的树林或花园,也用来形容香气扑鼻的地方。
香厨(xiāng chú)的意思:形容厨房里飘散着香气,做饭的人烹调得很好。
相觅(xiāng mì)的意思:相互寻觅,互相寻找。
须臾(xū yú)的意思:极短的时间;片刻
月明(yuè míng)的意思:形容月亮明亮照耀的夜晚。
云合(yún hé)的意思:指众多的人或事物集中在一起,形成庞大的力量或规模。
至圣(zhì shèng)的意思:指最为崇高、圣洁的人或事物。
祖师(zǔ shī)的意思:祖先的师傅,指某一领域的创始人或权威人物。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的离别场景,充满了对佛法修持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界的细腻描绘。开篇“举世祗堪吁,空知与道俱”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以及对道法的追求和认同。“论心齐至圣,对镜破凡夫”则是说僧人的内心修为已经达到至高无上的境界,通过打坐冥想,超越了凡夫的局限。
“业王如云合,头低似箭驱”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山水画面,诗人形象地将僧人的修行比喻为如同云间的飞驰。紧接着,“三清徒妄想,千载亦须臾”表达了对佛法中“三清”境界的向往,以及对于时间流转的超然感受。
“唯我流阳叟,深云领毳徒”则是诗人自比为一位隐居山林、追求精神境界的高僧。以下几句:“尽骑香白象,皆握月明珠。寂寞排松榻,斓斑半雪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超脱的生活状态。
“苔侵长者论,岚蚀祖师图”则是说僧人在深山中修行,不仅外界的风霜不能侵犯,连时间的痕迹也难以留下。接着,“翠巘金钟晓,香林宝月孤。”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晨景,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表达了对僧人的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的赞美。
“兟兟齐白趾,赫赫共洪炉”可能是指僧人们在雪地中修行,或是比喻他们心如止水。以下,“山色锄难尽,松根踏欲无。”则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僧人所处环境的深刻感受和敬仰之情。
“难评传的的,须到不区区”可能是在说对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很难用语言来评价,只有亲身经历才能真正理解。“撩舍新罗瘦,炉烟榾柮粗。”则是通过对僧人日常生活的描绘,再次强调了他们与世俗不同的人生选择。
“烧畬平虎窟,分瀑入香厨”中,“烧畬”可能指的是燃烧香木,而“分瀑入香厨”则是说僧人在深山中修行,将自然界的声音融入他们的修持之中。
“师去情何切,人间事莫拘。”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感慨以及对于世俗烦恼的超然态度。紧接着,“穿林宿古冢,踏叶揭空盂”则是描绘了一位僧人的行走在深山老林中,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无事终无事,令枯便合枯。”表达了对一种超脱世俗纷争、达到内心平静状态的向往。而最后,“他年相觅在,亦不是生苏”则是说诗人对于未来与僧人的再次相会持有期待态度,同时也表明了这种期待并不局限于现实世界。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佛法修持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