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重日难出,云厚月朦胧。
见梦言将实,闻真耳却聋。
当路(dāng lù)的意思:指遇到困难或问题时能够及时应对,不退缩或回避。
道理(dào li)的意思:指事物的原理、道理或规律,也指正确的观念、见解。
到头(dào tóu)的意思:表示事情或情况达到了最终的状态或结果。
凡圣(fán shèng)的意思:指每一个圣人或名人都有不足之处,没有完美的人。
见性(jiàn xìng)的意思:指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或真实面目,也可以理解为看清事物本质。
见梦(jiàn mèng)的意思:指在梦中见到某个人或事物,也可用来形容不切实际的幻想或虚构的事物。
玲珑(líng lóng)的意思:形容器物小巧精致,也用来形容人的机灵聪明。
朦胧(méng lóng)的意思:形容事物模糊不清,不够清晰明了。
梦言(mèng yán)的意思:指虚幻的言辞或空洞的承诺。
求觅(qiú mì)的意思:寻找,探求。
若为(ruò wéi)的意思:如果成为、如果是
圣语(shèng yǔ)的意思:指神圣的言辞或有重大意义的话语。
用心(yòng xīn)的意思:用尽心思,付出努力
有心(yǒu xīn)的意思:用心、用意
昼夜(zhòu yè)的意思:昼夜表示白天和黑夜,也用来形容时间的长久或不停止。
这首诗歌咏的是佛教修行者的内心世界和精神追求。开篇“雾重日难出,云厚月朦胧”描绘了一种迷茫的自然景象,这不仅是对外部环境的写照,更暗示了心灵深处的迷失与不安。在这样的氛围中,“有心求觅佛,昼夜用心功”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导师——佛的渴望和日以继夜地修行。
然而,即便是这样虔诚的心灵,也难免受到现实世界的干扰。"见梦言将实,闻真耳却聋"意味着面对世间的诱惑与虚幻,诗人选择了内心的清醒和坚守。这也许是一种对于佛法深刻理解后的自我警示。
在“群贼当路坐,道理若为通”中,“群贼”象征着各种阻碍和挑战,而“道理若为通”则表明诗人希望通过佛法的智慧来开辟一条通向真理的心灵之路。
随后的“见性若玲珑,多求说处通”展示了对于禅宗中“见性成佛”的追求,以及对于深邃而微妙的禅理的探索和理解。诗人希望通过对这些道理的不断追问来达到心灵的彻底觉醒。
最后,“取他凡圣语,到头浑是空”则是在表达一种超脱世俗智慧与神圣言论的态度,无论是佛教中的“凡夫”还是“圣人”的教诲,最终在诗人的心中都化作了虚无。这种认识体现了一种对所有外在知识和教条的超然态度,以及对于内在真理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精神修行、世间干扰以及禅宗智慧的描绘,展现了一位佛教修行者对于自我觉醒与心灵解脱的深刻思考。
君如历块马,万里当霜蹄。
今为绕枝鹊,终夕未安栖。
二年三见过,每至醉似泥。
我贫觞豆薄,饭豆兼羹藜。
汲碧云雨硖,撷青风露畦。
焉能效季伦,咄嗟办䓑荠。
君妇工烹调,刀几劳柔荑。
昔尝留我饭,鲜腴出中闺。
慎勿笑粢粝,平生把锄犁。
朝来忽告别,复指巴渝西。
借问王内史,何时游会稽。
闭门读丧礼,荒庭蓬藋深。
愁云聚陇首,悲风吹棘心。
邻里昨甚忧,哭踊恐不任。
近除二月禫,初御五日琴。
虽复瘦栾栾,众语喜见今。
谅其念遗体,保此躯千金。
顾无疡可沐,发脱未胜簪。
稍当理衣冠,结绶且正襟。
渠家符玺郎,实冠翰墨林。
世业乏润色,诏书行访寻。
紬绎须史迁,校雠得刘歆。
再编中兴诗,更载庭燎箴。
暇时侍君侧,祈招诵愔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