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霸国(bà guó)的意思:指一个国家或者国家的统治者通过武力或者强力手段,欺压其他国家或者地区,以达到统治和控制的目的。
陈王(chén wáng)的意思:指陈胜、吴广起义的领袖陈胜。也用来比喻企图颠覆现有秩序的人或集团。
词人(cí rén)的意思:指善于作词的人,特指擅长写词的文学家或艺术家。
更换(gēng huàn)的意思:改变、替换
黄河(huáng hé)的意思:指黄河,也用来比喻强大的力量或不可遏制的势头。
九鼎(jiǔ dǐng)的意思:九鼎是古代帝王的象征,代表权力和荣誉。
离声(lí shēng)的意思:指声音随着远离而逐渐减弱或消失的现象。
陪臣(péi chén)的意思:指侍奉在君主身边的官员,也泛指依附权贵、出卖朋友的人。
七月(qī yuè)的意思:指夏天的七月,也可泛指夏季。
三归(sān guī)的意思:指人们的思想、行为或情感完全归属于某个方面或对象。
释氏(shì shì)的意思:释氏是指释迦牟尼佛的家族和弟子们。
黍离(shǔ lí)的意思:黍离是指黍谷离乡,比喻离开故乡。
太平(tài píng)的意思:太平指的是社会安定、国泰民安的状态,也可以表示和平、安宁的境地。
谈空(tán kōng)的意思:指说话空洞无实际内容,没有实际意义。
无情(wú qíng)的意思:指人对待他人或事物冷漠无情,毫无同情心和怜悯之心。
邀君(yāo jūn)的意思:邀请朋友或客人
一度(yí dù)的意思:一时;一段时间
有理(yǒu lǐ)的意思:合乎道理,有道理,有理有据。
转头(zhuǎn tóu)的意思:转头指的是改变方向或立场,转变态度或决定。
- 翻译
- 七月间陈王追求天下太平,转眼间却只能听见哀歌悲鸣。
权臣僭越本分,如同三归之礼不再适用,昔日霸主国家对待君王的态度轻如九鼎。
佛教徒谈论空无的道理看似有理,诗人抒发愁苦的情感怎能无动于衷。
无论岁月如何交替,严冬酷暑频繁更迭,都不及黄河水哪怕一次的清澈。
- 注释
- 七月:农历七月。
陈王:指陈胜,秦末起义领袖。
太平:社会安定。
黍离声:《诗经》中的哀歌,象征国家衰败。
陪臣:地位低于君主的大臣。
三归: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时的三种礼物。
九鼎:象征权威的传国重器,形容国家地位。
释氏:佛教徒。
谈空:佛教中关于空性的讨论。
词人:诗人。
赋恨:寄托哀怨或愤恨之情。
燠年:炎热的年份。
寒岁:寒冷的岁月。
更换:交替。
黄河一度清:黄河水难得一次的清澈,比喻世事变迁。
- 鉴赏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方回所作,名为《周》。从内容来看,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繁华陈王时期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政治动荡不安状态下的感慨。
"七月陈王致太平,转头已听黍离声。"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宁静和谐的画面,七月时节,陈王之地呈现出一片祥和之景,但转瞬之间,却传来了黍离的声音,这里的“黍离”暗指战争或是兵戈之声,预示着和平被打破。
"陪臣僣上三归备,霸国邀君九鼎轻。"
这里的“陪臣僣上三归备”,可能是在形容朝廷的官员频繁更迭,无常之象;而“霸国邀君九鼎轻”则是对权力斗争和政治不稳的隐喻,九鼎作为古代皇权的象征,这里用轻来形容,可能是在表达皇权的虚弱。
"释氏谈空端有理,词人赋恨岂无情。"
这两句中,“释氏”指的是佛教,而“谈空”则是对佛家哲学的提及;“词人赋恨”,则是在表达诗人的心境,通过词赋来抒发自己的不满和哀愁。
"燠年寒岁频更换,未抵黄河一度清。"
最后两句,“燠年”与“寒岁”交替使用,形容时光的迅速流逝和自然环境的变化;“未抵黄河一度清”,则是在表达诗人对理想或是美好事物难以企及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往昔的回忆和现实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于动荡时局的无奈与哀伤,以及对过往繁华和平静生活的深切怀念。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