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虽伪性常真,法法无依称善吉。
- 鉴赏
这首诗《因法眼颂》由宋代僧人释清远所作,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探讨了佛法中的哲理与修行之道。诗中以“咒咀毒药”开篇,运用形象的比喻,暗示佛法如同良药,能治愈心灵的病痛,引导读者深入思考。
“形声之逆”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法的深奥与复杂,需要用心去理解而非表面的感知。接着,“眼耳若通”强调了修行者应通过眼观耳听,即观察外在世界和倾听内心的声音,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提升。
“本人何适”提出疑问,引导读者思考自我在修行过程中的定位与目标。随后,“根问本人何所适”进一步深化这一主题,鼓励人们从根源上寻找答案,即在追求外在成就的同时,更应关注内在的成长与觉醒。
“涂割等平忘顺逆”表达了佛法中对一切现象平等看待的观点,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应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不被外界环境所左右。这体现了佛法中“无我”的思想,即超越个人的喜怒哀乐,达到一种超脱的状态。
“有为虽伪性常真”指出虽然世间万物皆有其存在的形式(有为),但真正的本质(性)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强调了在追求外在事物的过程中,不应忽视内在精神层面的修炼。
“法法无依称善吉”总结了佛法的核心理念,即所有的法门或修行方法,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内心的平静与吉祥,而这种状态并非依赖于外在的条件或方法,而是源于内心的觉悟与实践。
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与哲理性的论述,深刻地揭示了佛法的精髓,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佛法,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增长。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游郑氏池亭
主人发天秘,篱落成沧浪。
孤亭如凫珣,载我浮中央。
清飙扇巾帻,山翠滴壶觞。
游鱼聚檐影,飞絮骨海棠。
聊将倦游客,一笑酬年光。
森森万竿竹,飒沓驱商羊。
镜面乱浮沫,藻荇相扶将。
须臾动涟漪,草木耿斜阳。
欧时熙家山图
我闻庐陵风景天下无,孤峰耸绝凌荆吴。
东南两山互昏晓,日月重冈森蔽亏。
龙洲却过太和县,武峰卓立香城居。
地灵宜有杰人出,举目便觉江河殊。
六一仙翁呼不起,高节清风照桑梓。
乡里于今说故家,诗书有泽遗孙子。
芬芳玉树被中庭,辟易名驹在千里。
黄甲题名气吐虹,太微执法心如水。
远别庭闱今几年,孤云望断旧山川。
青阳宛宛白日暮,一顾魂魄俱茫然。
馀情散入大江水,归梦正落幽林前。
林中老人年七十,面渥童颜发凝漆。
华屋山中宰相家,锦衣天上神仙客。
生儿蚤入鹓鹭行,投老不忘山水窟。
百岁优游自可期,故园风物正芳时。
悠悠忠孝丈夫事,荣枯利达真儿嬉。
太行山上瞻云客,应有房陵西去思。
《欧时熙家山图》【明·张宁】我闻庐陵风景天下无,孤峰耸绝凌荆吴。东南两山互昏晓,日月重冈森蔽亏。龙洲却过太和县,武峰卓立香城居。地灵宜有杰人出,举目便觉江河殊。六一仙翁呼不起,高节清风照桑梓。乡里于今说故家,诗书有泽遗孙子。芬芳玉树被中庭,辟易名驹在千里。黄甲题名气吐虹,太微执法心如水。远别庭闱今几年,孤云望断旧山川。青阳宛宛白日暮,一顾魂魄俱茫然。馀情散入大江水,归梦正落幽林前。林中老人年七十,面渥童颜发凝漆。华屋山中宰相家,锦衣天上神仙客。生儿蚤入鹓鹭行,投老不忘山水窟。百岁优游自可期,故园风物正芳时。悠悠忠孝丈夫事,荣枯利达真儿嬉。太行山上瞻云客,应有房陵西去思。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1567c69d1436c901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