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苔先覆地,借竹远临墙。
辩古藏俱出,谈空兴倍长。
因僧汲西涧,竟夕发茶香。
此诗描绘了一位名为王澹子的居士新建的野樗亭,以及诗人释古卷受邀前往并即兴赋诗的情景。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野樗亭的选址与布局,以及其营造出的隐逸氛围。
首句“未许言高隐”,点明了野樗亭虽位于水乡之地,但其主人并不满足于表面的隐逸生活,而是追求着内心的高洁与超脱。接着,“茅亭置水乡”一句,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亭子的朴素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选苔先覆地,借竹远临墙。”这两句细致描绘了亭子周围的装饰与布局,苔藓覆盖地面,竹子延伸至围墙之外,不仅增添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主人对细节的精心安排和对自然之美的崇尚。
“辩古藏俱出,谈空兴倍长。”这两句则转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通过讨论古籍与空灵之理,展现了聚会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暗示了参与者之间思想的碰撞与共鸣。
最后,“因僧汲西涧,竟夕发茶香。”以僧人汲水煮茶的日常场景结束,不仅体现了生活的闲适与宁静,也寓意着禅意与茶道的结合,使得整个聚会充满了精神上的愉悦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野樗亭及其周边环境的描绘,以及聚会中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展现,传达了一种追求内心平静、崇尚自然、重视精神交流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