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城 中 晚 夏 思 山 唐 /齐 己 葛 衣 沾 汗 功 虽 健 ,纸 扇 摇 风 力 甚 卑 。苦 热 恨 无 行 脚 处 ,微 凉 喜 到 立 秋 时 。竹 轩 静 看 蜘 蛛 挂 ,莎 径 闲 听 蟋 蟀 移 。天 外 有 山 归 即 是 ,岂 同 游 子 暮 何 之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风力(fēng lì)的意思:指风的力量,比喻力量强大或势不可挡。
葛衣(gé yī)的意思:指穷苦、贫困的样子。
即是(jí shì)的意思:即刻就是,马上就是。
苦热(kǔ rè)的意思:形容天气炎热,使人感到非常苦闷。
立秋(lì qiū)的意思:立秋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夏季结束,秋季开始。
扇摇(shàn yáo)的意思:指用手或工具扇动,使物体摇摆。
天外(tiān wài)的意思:指超出人们平常所能理解的范围之外。
同游(tóng yóu)的意思:一同游玩、同行旅游
无行(wú xíng)的意思:没有行动力或无所作为。
蟋蟀(xī shuài)的意思:比喻人在逆境中仍能保持坚强、顽强的精神。
行脚(xíng jiǎo)的意思:指行走于各地,四处奔波、旅行的意思。
摇风(yáo fēng)的意思:摇动风,指摇动空气,引起风起。
蜘蛛(zhī zhū)的意思:比喻心机深沉、计谋多端的人。
竹轩(zhú xuān)的意思:指竹子搭建的凉亭或小屋,也指居住在竹亭中。
- 注释
- 葛衣:用葛藤纤维织成的衣服,多为夏季穿着。
沾汗:汗水浸湿。
功虽健:努力工作,体力虽好。
纸扇:纸质的扇子,古代常见的纳凉工具。
力甚卑:带来的凉爽很有限。
苦热:极度炎热,难以忍受。
恨无行脚处:遗憾没有可以散步乘凉的地方。
微凉:轻微的凉快感。
立秋时:立秋季节,标志着暑去凉来。
竹轩:竹林中的小屋或亭子。
静看:静静地观赏。
蜘蛛挂:蜘蛛织网的情景。
莎径:长满莎草的小路。
闲听:悠闲地聆听。
蟋蟀移:蟋蟀的叫声,暗示它们的活动或迁徙。
天外有山:远方的山,比喻家乡或归宿。
归即是:那就是归宿。
岂同:怎能与...相同。
游子暮何之:游子在黄昏时不知该去哪里,比喻流浪无定所。
- 翻译
- 虽然穿着粗布衣衫尽力劳作以致满身是汗,但是手中摇动的纸扇带来的凉风却显得微不足道。
苦于酷热,遗憾没有可以行走乘凉的地方,微凉的喜悦终于在立秋时节到来。
在竹林中的小屋静静观看蜘蛛结网,悠闲地听着莎草路上蟋蟀的迁移。
远处的山峰是归家的方向,这与漂泊在外的游子不知黄昏该去向何方截然不同。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在炎热的夏日里,对远方凉爽山景的怀念与向往。诗人通过对比身上的汗水和扇子的微弱风力,表达了对避暑佳地的渴望。"苦热恨无行脚处"一句,更是直接流露了这种心境。
在后两句中,诗人静观自然,小小的蜘蛛织网、蟋蟀跳跃,都成了他欣赏的对象。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细微之处的观察,也反映出一种超脱红尘、寄情山水的情怀。
最后两句"天外有山归即是,岂同游子暮何之"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城市中的烦恼与束缚,向往着能够归隐于山中,获得心灵的净化和平静。这也暗含了一种对自由生活方式的向往,与现实中的羁縻形成鲜明对比。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