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成就(chéng jiù)的意思:指人在某个领域或某项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绩或有所突破的事情。
错谬(cuò miù)的意思:错误和荒谬。
光明(guāng míng)的意思:指明亮、明亮,也指希望、美好的前景。
稽首(qǐ shǒu)的意思:低头行礼,表示恭敬或敬意。
空花(kōng huā)的意思:虚假的美好外表
了知(le zhī)的意思:了解、知道
明通(míng tōng)的意思:指理解事理明白,通达一切。
譬如(pì rú)的意思:用来比喻或举例说明。
如是(rú shì)的意思:如此;正是这样。
三界(sān jiè)的意思:指佛教中的三个世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也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事物的境界或层次。
声度(shēng dù)的意思:指声音的大小或响亮程度。
授手(shòu shǒu)的意思:互相握手,表示友好或合作。
颓纲(tuí gāng)的意思:指政权衰落、社会动荡的征兆。
往复(wǎng fù)的意思:来回行走或进行的动作。
无作(wú zuò)的意思:没有行动或没有作为。
无有(wú yǒu)的意思:没有任何的,一无所有
无间(wú jiàn)的意思:没有间隔、没有中断,形容连续不断,毫无间隔。
戏论(xì lùn)的意思:
(1).漫不经心的言论。 晋 左思 《蜀都赋》:“ 三蜀 之豪,时来时往;养交都邑,结儔附党;剧谈戏论,扼腕抵掌。” 明 徐渭 《抱琴美人图》诗:“戏论摛多韵,谈虚遍九垓。”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大学·传七》:“逐句求义者见《传》云‘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必疑谓无所忿懥而后得其正。如此戏论, 朱子 亦既破之矣,以其显为悖谬也。”
(2).佛教语。谓非理、无义的言论。《百喻经·父取儿耳璫喻》:“凡夫之人亦復如是,为名利故,造作戏论。” 唐 王维 《能禅师碑》:“谈笑语言,曾无戏论。” 清 李贽 《观音问·与澄然》:“今幸世尊开我愚顽,顿能发起一念无上菩提之心……慎莫草草作语言戏论,反成大罪过也!” 清 恽敬 《与报国寺沙门无垢书》:“大师勿笑 惲子居 傍葛藤树为戏论也。”心宗(xīn zōng)的意思:指人的内心信仰、宗教信仰或思想信念。
星斗(xīng dǒu)的意思:指星星闪烁的样子。比喻光彩照人,才华出众。
秀杰(xiù jié)的意思:指有才华、有本领的人。
妍丑(yán chǒu)的意思:形容美丽和丑陋并存,既有妍丽的一面,又有丑陋的一面。
一念(yī niàn)的意思:一念指的是一瞬间的念头或想法。
种性(zhǒng xìng)的意思:种类和性质
-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的释德洪所作,名为《永明禅师真赞二首(其一)》。诗中以深邃的哲理和禅宗思想,描绘了对禅宗大师永明禅师的崇敬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探讨了生命、梦境、因果、真理等深刻主题。
“三界种性,有万妍丑”,开篇即揭示了世间万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既有美好的一面,也有丑陋的一面,体现了对人生百态的洞察。
“生顺死逆,梦夜想昼”,描述了生命的循环与变化,生与死、梦与醒之间的相互转换,暗示了生命的短暂与轮回。
“往复无间,声度垣牖”,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声音的穿透力,无论过去与未来,声音都能跨越界限,传达信息,象征着智慧与真理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皆依末那,戏论成就”,提到末那识(藏文:意译为“我执”),在佛教中指个体自我意识的根源,通过戏论(无意义的辩论)形成自我概念,强调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性。
“而末那体,无作无受”,进一步阐述了末那识的本质,即它既不创造也不接受,如同空花,虽看似存在,实则并无实体,以此比喻自我意识的虚幻性。
“一念了知,光明通透”,强调了通过觉悟一念,能够洞悉宇宙真理,达到心灵的光明与通透,体现了禅宗追求内心觉醒的宗旨。
“我如是见,无有错谬”,表达出诗人对于禅宗见解的坚定信念,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没有错误。
“是为心宗,祖佛授手”,指出禅宗的核心在于心的觉醒,是祖师和佛陀亲自传授的智慧。
“孰振颓纲,秀杰奇茂”,赞扬永明禅师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非凡的才能,振作衰败的教义,使佛法更加繁荣昌盛。
“稽首永明,月临星斗”,最后以礼赞的形式,向永明禅师致以最高的敬意,将他比作照亮夜空的明月,寓意其智慧与教诲如同星辰般璀璨,指引众生。
整首诗不仅展现了对永明禅师的崇高敬仰,也蕴含了深刻的禅宗哲学思想,引导读者思考生命、自我、真理等根本问题。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疏影.题梁蕉屏表叔“抚梅图”
古梅瘦石。似隐栖九里,断无尘迹。
枝北枝南,雪后霜前,几度问他消息。
沉吟树底摩挲遍,定写入、春风仙笔。
爱满庭、淡影疏香,能有几人消得。
犹记孤山山下,冻云吹散也,一湖寒碧。
渺矣林逋,寂寞空亭,何似此中清绝。
幽怀尽日忘言坐,共抱却、冬心高洁。
想月明、烟冷黄昏,还有翠禽曾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