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螀与急纬,同入管中催。
- 鉴赏
这首《秋夜闻笛》由明代诗人沈守正所作,描绘了秋夜中笛声带来的独特情感体验和深邃意境。
首句“廓落方无绪,谁家送笛来”,开篇即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仿佛在广袤无垠的空间里,突然传来了一阵悠扬的笛声,引人遐想,却不知其源头。笛声如同一道细流,穿透了寂静的夜晚,触动了诗人的心弦。
接着,“乍惊云影破,渐觉杵声哀”,这两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笛声与周围环境的微妙互动。笛声乍起,打破了夜空中云彩的宁静,仿佛是云层被轻轻撕裂,露出了背后的星空。随后,诗人又感受到一种哀伤的情绪,这或许是因为笛声中蕴含的情感,或是对某种失去或离别的哀叹,使得周围的环境也似乎带上了哀愁的色彩。
“八月荒蒲柳,三年困草莱”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环境的荒凉与时间的漫长。八月的时节,本应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但在诗人眼中,却是荒芜与衰败的象征。蒲柳,作为易枯萎的植物,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短暂;而“三年困草莱”则暗示了长时间的困顿与挣扎,将个人的遭遇与更广阔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广度。
最后,“寒螀与急纬,同入管中催”,寒螀(即寒蝉)与急纬(指织机上的梭子)都被笛声所吸引,仿佛它们也在参与这场音乐的盛宴。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界的生物以情感,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同时也暗示了笛声的感染力之强,能够跨越物种界限,触动所有生命的心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与哲思的秋夜场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时间、情感以及存在的深刻思考。笛声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不仅连接了不同的景物与情感,也成为了诗人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相互映照的媒介,引发读者对于生命、时间、孤独与共情的深层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