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沧海阔,杯度自应知。
《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全文
- 注释
- 万里:极远的距离,形容路途遥远。
求文教:寻求文化和教育。
王春:春天,这里特指离别的季节,因古代多在春季送别。
怆别离:悲伤地离别。
未传:还没有传授或学到。
不住相:佛教术语,指不执着于外在表象,强调心灵的超脱。
归集:收集,汇集。
祖行诗:祖先流传下来的诗歌。
举笔:拿起笔,准备写作或论述。
论蕃意:讨论外国或边疆民族的意图或文化。
焚香:点燃香,常用于表示虔诚或正式场合。
问汉仪:学习和询问汉族的礼节与制度。
莫言:不要说。
沧海阔:形容大海广阔无垠,比喻困难重重或距离遥远。
杯度:典故,指达摩祖师一苇渡江,象征只要有决心和智慧,就能克服难关。
自应知:自然会知道,理应明白。
- 翻译
- 远行万里寻求文化教育,春天里离别显得格外悲伤。
还没能传达不执著于外相的佛法,回归时搜集了祖先的诗歌。
提笔讨论外国的意向,焚香学习汉族的礼仪。
不要说大海宽广难以跨越,只要有决心如达摩过海,自然能够知晓其中的深意。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毛涣创作的,名为《送最澄上人还日本国》。通过这短小的片段,我们可以窥见诗人的深情和对远方友人的思念。
"万里求文教,王春怆别离。"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知识与文化的渴望,以及面对朋友即将远行时的不舍之情。"万里求文教"显示出对于文化交流的无限向往,而"王春怆别离"则是对即将到来的分别感到心痛。
"未传不住相,归集祖行诗。"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希望留下些什么作为友情的见证和纪念,同时也强调了通过诗歌来传承先人的思想和行为。
"举笔论蕃意,焚香问汉仪。"
诗人在这里提到用笔墨来探讨边疆之事,以及通过焚香以示对古代礼仪的尊崇。这两句体现了诗人不仅关注个人情感,也关心国家大事和文化传承。
"莫言沧海阔,杯度自应知。"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友人的鼓励,尽管相隔遥远,但心灵的交流不受物理距离的限制。在这里,"杯度自应知"隐含了一种超越物质空间的心灵沟通。
整体而言,这段诗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以及对文化传承和知识探求的执着追求。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