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春来,春又到,花底自徘徊。
春浅花迟,携酒为春催。
是他春为花愁,花因春瘦,花残后、人未归来。
池台(chí tái)的意思:池台是一个指代园林中的亭台建筑的成语,意为水池边的亭台。在引申义中,池台也可指代住宅或官邸中的亭台。
春浅(chūn qiǎn)的意思:指春天刚开始,还没有完全到来。
东风(dōng fēng)的意思:东风是指从东方吹来的风,引申为春风,也比喻好消息、繁荣的前兆。
归来(guī lái)的意思:返回原处或归还原处。
看花(kàn huā)的意思:看花指目光不专注、注意力不集中,只顾观看花朵而忽略了其他重要事物。
可堪(kě kān)的意思:值得称赞或夸奖,令人满意
年少(nián shào)的意思:指年纪轻,年幼。
年年(nián nián)的意思:每年都;每年一次
徘徊(pái huái)的意思:指人在某个地方来回走动,犹豫不决,无法下定决心。
无奈(wú nài)的意思:表示无法改变或无可奈何的心情或境地。
衔杯(xián bēi)的意思:指饮酒时举杯,表示敬酒或祝酒。
小红(xiǎo hóng)的意思:小红指的是一个年轻而活泼的女孩子。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年轻女孩子的活泼可爱和可亲的性格。
心情(xīn qíng)的意思:指人的感情状态或内心感受。
妆点(zhuāng diǎn)的意思:
(1).梳妆打扮。《北史·后妃传下·齐后主冯淑妃》:“城陷十餘步,将士乘势欲入。帝敕且止,召 淑妃 共观之。 淑妃 粧点,不获时至。 周 人以木拒塞,城遂不下。” 元 乔吉 《清江引·笑靥儿》曲:“一团可人衠是娇。粧点如花貌。”《金瓶梅词话》第四回:“﹝妇人﹞先到楼上,从新粧点,换了一身艷色新衣。”
(2).妆饰点缀。 元 薛昂夫 《端正好·闺怨》套曲:“残红粧点青苔径,又一番春色飘零。” 清 吴伟业 《雕桥庄歌》:“年年细柳与新蒲,粧点溪山入画图。”《西湖佳话·白堤政迹》:“初还只在 西湖 上粧点,既而西边直粧点到 灵隐 、 天竺 ,南边直粧点到 净慈 、 万松岭 ,竟将一个 西湖 团团粧点成花锦世界。”
(3).渲染敷洐。 宋 吕祖谦 《与朱侍讲元晦》:“祭文谨録呈,虽病中语言无次序,然却无一字粧点做造也。”《朱子语类》卷八三:“问: 季札 观乐,如何知得如此之审?曰:此是 左氏 粧点出来,亦自难信。”
(1).装饰,打扮。 南朝 陈后主 《三妇艳词》之二:“小妇初妆点,回眉对月钩。” 清 吴伟业 《梅村诗话》五:“呼舆往迎,续报至矣。已而登楼,託以妆点始见。”
(2).谓点缀。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白羊妆点芳草》:“ 午桥庄 小儿坡 ,茂草盈里。 晋公 每使数群羊散于坡上,曰:‘芳草多情,赖此妆点。’” 明 高攀龙 《三时记》:“二十一日行,两岸残雪妆点,野色甚佳。”《红楼梦》第二二回:“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3).指修饰文字。 清 黄宗羲 《<山翁禅师文集>序》:“ 山翁 之诗文,亦不免於堆垛妆点。” 清 恭士 《蹇千里传评》:“可见文不在妆点,一涉妆点便拙。”
(4).渲染敷衍。 清 王韬 《淞滨琐话·李延庚》:“世间所传幽欢冥会之事,尽出文人妆点,悉属寓言,君乃信以为真哉!”
自为(zì wèi)的意思:自己为自己负责,自作主张,自行其是。
这首宋词《祝英台近》是陈允平所作,以春天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词中通过细腻描绘春花的盛开与凋零,寄托了对青春易逝、人事难料的深深惋惜。
"待春来,春又到,花底自徘徊",诗人以拟人手法,写花儿在等待春天的到来,仿佛在犹豫不决,流露出对春光的期待和珍惜。"春浅花迟,携酒为春催",他带着酒去催促春天的到来,希望能延长春光,暗示着人生的短暂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可堪碧小红微,黄轻紫艳,东风外、妆点池台",描绘了春天的各种花卉色彩斑斓,装点着池台,展现出春天的生机盎然。然而,"无奈年少心情,看花能几回",诗人感叹青春易逝,能够欣赏这样美景的日子有限。
"春自年年,花自为春开",春天年复一年,花朵自然地绽放,但"是他春为花愁,花因春瘦",春天似乎也为花朵的凋零而感伤,花朵因为春天的离去而显得憔悴。最后,"花残后、人未归来",诗人借花残春尽,寓言人事变迁,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不确定。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春天为载体,抒发了人生的无常和对青春的留恋,语言优美,情感深沉。
天寒好风日,清香透窗纱。
谁知蜜脾底,有此返魂花。
吾友严华谷,实为君里人。
多年入诗社,锦囊贮清新。
昨者袁蒙斋,招为入幕宾。
千里有遇合,隔墙不见亲。
吾归访其家,说我老病身。
别有千万意,付之六六鳞。
浏阳谁谓小,桑柘万家春。
远宦逢知己,推心在惠民。
速宜还县债,闻早缀朝绅。
说与诸公道,方岩后有人。
远庵家学在,持此去为官。
冰雪吾身白,风霜吏胆寒。
一心毋妄用,百姓自相安。
贤者妙为政,谁言宰剧难。
三迳逐高低,旁通桃李蹊。
凉台无六月,钓石俯双溪。
醉欲眠花下,吟来过竹西。
风流黄太史,古壁有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