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南征歌十二首·其十二》
《南征歌十二首·其十二》全文
明 / 唐顺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千群椎髻来王声教南流尽越裳

但使文犀贡献不将铜柱封疆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将(bù jiāng)的意思:不屈服,不投降,不妥协

封疆(fēng jiāng)的意思:封疆是指古代帝王对功勋卓著的将领或官员进行封赏,使其在边疆地区担任守卫和管理职责。

贡献(gòng xiàn)的意思:指个人或团体对社会、国家、组织等做出的有益的贡献。

来王(lái wáng)的意思:指人们争相效仿、模仿某人的行为或言语。

声教(shēng jiào)的意思:指以声音教导人们,通过言传身教来教育和启迪他人。

铜柱(tóng zhù)的意思:比喻坚固不倒的支撑物或人。

通贡(tōng gòng)的意思:相互进贡,互相交流贡献

文犀(wén xī)的意思:比喻书籍、文章等具有珍贵的价值。

越裳(yuè cháng)的意思:指跨越不同国家或地域的衣着,比喻超越时代、地域、身份等界限。

椎髻(zhuī jì)的意思:椎髻指的是梳头发时用椎子梳理头发,比喻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思和检讨。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唐顺之创作的《南征歌十二首》中的第十二首。通过“千群椎髻竞来王”一句,描绘了南方民族聚集前来朝见的情景,展现了古代中原与边疆民族交往的盛况。接着,“声教南流尽越裳”进一步强调了中原文化的传播,影响到了南方的广大地区,如同越裳之地,都受到了文明的影响。

“但使文犀通贡献”一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和平交流的向往,希望通过文化与物资的交流,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避免了战争和隔阂。“不将铜柱隔封疆”则以历史上的铜柱为喻,象征着过去划定的边界,而现在希望通过更文明的方式,消除这些界限,实现真正的和谐共处。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唐顺之对于民族团结、文化交流以及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景,反映了他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唐顺之

唐顺之
朝代:明   号:荆川   籍贯:武进(今属江苏常州)   生辰:公元1507~1560

唐顺之(公元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猜你喜欢

客淮南病

扬州蒸毒似燂汤,客病清枯鬓欲霜。

且喜闭门无俗物,四肢安稳一张床。

(0)

题酒户修孔庙状

槐影参差覆杏坛,儒门子弟尽高官。

却教酒户重脩庙,觅我惭惶也不难。

(0)

冬日宴于庶子宅各赋一字得趣

高门聊命赏,群英于此遇。

放旷山水情,留连文酒趣。

夕烟起林兰,霜枝殒庭树。

落景虽已倾,归轩幸能驻。

(0)

南宫夜直宿见李给事封题其所下制敕知奏直在东省因以诗寄

番直同遥夜,严扃限几重。

青编书白雀,黄纸降苍龙。

北极丝纶句,东垣翰墨踪。

尚垂玄露点,犹湿紫泥封。

炫眼凝仙烛,驰心袅禁钟。

定应形梦寐,暂似接音容。

玉树春枝动,金樽腊酿醲。

在朝君最旧,休浣许过从。

(0)

西涧种柳

宰邑乖所愿,僶俛愧昔人。

聊将休暇日,种柳西涧滨。

置锸息微倦,临流睇归云。

封壤自人力,生条在阳春。

成阴岂自取,为茂属佗辰。

延咏留佳赏,山水变夕曛。

(0)

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九重楼阁半山霞,四望韶阳春未赊。

侍跸妍歌临灞涘,留觞艳舞出京华。

危竿竞捧中街日,戏马争衔上苑花。

景色欢娱长若此,承恩不醉不还家。

(0)
诗词分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诗人
杨士奇 李梦阳 张耒 陈造 王十朋 王夫之 苏辙 杨慎 王安石 张萱 徐熥 陈恭尹 沈周 成鹫 徐渭 刘基 陈维崧 宋祁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