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崙二童》
《殷贤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崙二童》全文
唐 / 柳宗元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齐]韵

书成欲寄庾安西,纸背应劳手自题。

闻道近来诸子弟,临池寻已厌家鸡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家鸡(jiā jī)的意思:指在家中养的鸡,也用来比喻人因长期在家中受到保护而缺乏独立生存能力的状态。

近来(jìn lái)的意思:最近的一段时间

临池(lín chí)的意思:指站在池边观看,比喻学习或参悟书法、绘画等艺术时的心境。

闻道(wén dào)的意思:指通过听闻他人的道德品质、学识修养等方面的优点,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

纸背(zhǐ bèi)的意思:指人的脸色或神情,特指人因害怕、惊讶、紧张等而脸色发白。

诸子(zhū zǐ)的意思:指各种学派或学说。

子弟(zǐ dì)的意思:指年轻一代,尤指学生。

厌家鸡(yàn jiā jī)的意思:指厌倦家中生活,喜欢外出游玩的人。

注释
书成:写好的书信。
庾安西:古代诗人所指的具体人物,这里代指远方的朋友。
纸背:信纸的背面。
劳:劳累,此处指需要花费心思。
自题:亲自书写地址。
闻道:听说。
诸子弟:众多子弟。
临池:古人常以‘临池’比喻书法练习。
寻已厌:渐渐地感到厌倦。
家鸡:家庭或家族的传统书法,比喻熟悉的、常见的事物。
翻译
写好书信想寄给远方的庾安西,背面恐怕还得亲手写下地址。
听说近来你的子弟们,已经对家里的书法感到厌倦,不再满足于练习家传的笔法。
鉴赏

这首诗是柳宗元的《戏批书后寄刘连州并示孟崙二童》,创作于唐代。从诗中可以看出,柳宗元在完成了自己的著作之后,想要将其寄送给远在安西(今新疆)的朋友庾信,但却没有直接的邮递方式,只好自己动手在纸背后题字。这不仅体现了古代书信往来的不便,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接着,诗人提到听说近来一些年轻人对于学问和文学已经感到厌倦,就像厨房里经常见到的家鸡一样平常无奇。这反映出当时社会上的一种文化现象,即年轻一代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对传统的学问和文学产生了疲惫感。

柳宗元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情况的担忧,同时也寄寓了希望能够激励这些年轻人重新燃起学习和创作的热情。整首诗语言自然,情感真挚,充分体现了柳宗元在文学上的高超造诣和他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

作者介绍
柳宗元

柳宗元
朝代:唐   字:子厚   籍贯: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   生辰:773年-819年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
猜你喜欢

浣溪沙·其九再用前韵寄曾吉甫运使

霭霭停云覆短墙。夭夭临水自然芳。

猗猗无处着清香。

珍重蓦山溪句好,尊前频举不相忘。

濠梁梦蝶尽春狂。

(0)

头巾

堪笑吾邦几秀才,头巾不会自安排。

先因待制推将起,又被同知拽下来。

(0)

夜宿善权寺追怀陈述古

精识世稀及,直道古难有。

哲人虽云亡,遗德不可朽。

尝厌石渠游,是邦爰出守。

浚河纳湖波,股派活畎亩。

学宫起城隅,涂人或薪槱。

既富而教之,薄俗适忠厚。

矧予平生时,昏弱赖磨揉。

共探姬孔微,肯出皋稷后。

醇源浩罔涯,实行靡容苟。

逝甘老岩阿,寂寞待同叩。

天乎夺大成,旅兹宜兴阜。

我来薙荆榛,雨泪滴杯酒。

恸哭起秋风,落叶纷林薮。

永怀三益恩,语报乏琼玖。

愿子生人间,世世为亲友。

(0)

和紫阳先生感兴诗二十首·其一

至理根一初,精微实高广。

寄之形气中,今来齐古往。

众曜列太空,环侍惟斗仰。

变化妙不测,虚灵本常朗。

井坐识易陋,帘窥学云罔。

静玩感兴篇,剖陈如指掌。

(0)

游长渠石洞

六月访古壑,衣巾全似秋。

多无百年寿,能得几番游。

泛酒月流硖,听笙云满楼。

相忘有樵者,来往共夷犹。

(0)

游太玉峰

一秋吟不尽,才拙愧黄花。

极目皆成市,论心有几家。

淡交期白发,清话證丹砂。

却忆分携处,寒林集暮鸦。

(0)
诗词分类
幼儿必背 小学必背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诗人
汤显祖 卢照邻 赵构 于石 李群玉 刘挚 段克己 张纲 陈孚 戴叔伦 宋之问 曹操 王令 俞明震 沈宜修 吴敬梓 况周颐 李咸用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