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醒忽见月,仍在疏棂间。
林色黯逾洁,惊鸟栖未安。
长叹(cháng tàn)的意思:长时间地叹息、叹气,表示悲伤、失望或无奈的心情。
初更(chū gēng)的意思:指天黑后到夜深人静时的第一次敲鼓点。
檐步(yán bù)的意思:指靠近屋檐下的踏步,比喻在狭小的范围内行动。
风雨(fēng yǔ)的意思:风雨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形容困难、艰险的境遇或艰苦的环境。
孤馆(gū guǎn)的意思:指独自守望的寂寞之境,也用来形容孤独无依的处境。
疾风(jí fēng)的意思:形容风势迅猛,速度极快。
惊鸟(jīng niǎo)的意思:比喻人或动物受到突然的惊吓而惊慌失措,不知所措。
鸟栖(niǎo qī)的意思:指鸟类栖息在树上,比喻人在某个安全、稳定的地方居住或依附。
蹒跚(pán shān)的意思:形容行走不稳,摇摇晃晃的样子。
清光(qīng guāng)的意思:指光亮、明亮
倏霍(shū huò)的意思:形容行动迅速,来去匆忙。
新霁(xīn jì)的意思:指天空中阴云散尽、天气放晴的景象。也形容事情突然转好或困境即将解除。
轩豁(xuān huò)的意思:宽敞明亮,开阔豁达
巡檐(xún yán)的意思:指在房檐下巡视,比喻官吏勤勉巡查和管理。
夜发(yè fèi)的意思:在夜晚出发,特指夜间出行或行动。
异境(yì jìng)的意思:指与平常环境不同的境地或情况。
造物(zào wù)的意思:指上天创造万物的能力和智慧。
中夜(zhōng yè)的意思:指夜间的中间时刻,也指深夜。
作新(zuò xīn)的意思:指改变旧的、陈旧的事物,创造出新的、有活力的事物。
这首诗《十三夜》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描绘了诗人于深夜时分在孤馆中的所见所感。诗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感慨。
首句“初更疾风雨”,开篇即以疾风骤雨渲染出夜晚的氛围,暗示了环境的恶劣与变化莫测。接着“孤馆生芒寒”一句,通过“孤馆”这一特定场景,营造出一种孤独、寒冷的感觉,与外界的风雨形成对比,凸显了诗人的孤独心境。
“梦醒忽见月,仍在疏棂间。”描述了诗人从梦中醒来,意外地发现月光透过稀疏的窗户照进房间,这突如其来的光明为黑暗的夜晚带来了一丝希望和温暖。这种转变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变化,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觉醒与希望。
“推窗面轩豁,巡檐步蹒跚。”诗人推开窗户,面对开阔的景象,但脚步却显得蹒跚不稳,这既是对自然景色的直接描写,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表现出他在面对广阔世界时的复杂心情。
“林色黯逾洁,惊鸟栖未安。”树林在夜色中显得更加深邃而纯净,但突然飞起的惊鸟打破了这份宁静,暗示了自然界的动态与生命的活力。这里通过对比,展现了自然界中静与动、和谐与冲突的微妙关系。
“晴雨忽异境,顿作新霁看。”晴天与雨天的转变,让诗人顿感新奇与欣喜,表达了对自然界变幻莫测的赞叹,同时也寓意着人生境遇的多变与转机的可能性。
“始知造物幻,倏霍无其端。”诗人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变换是如此神奇且不可预测,这不仅是对外界现象的观察,也是对生命与宇宙奥秘的深刻思考。
“清光皓同色,中夜发长叹。”最后两句,诗人面对明亮的月光,不禁发出长长的叹息,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体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敏锐感知和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