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藓任封降虎石,夜雷从傍养龙池。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送 乞 雨 禅 师 临 遇 南 游 唐 /曹 松 活 得 枯 樵 耕 者 知 ,巡 方 又 欲 向 天 涯 。珠 穿 闽 国 菩 提 子 ,杖 把 灵 峰 榔 栗 枝 。春 藓 任 封 降 虎 石 ,夜 雷 从 傍 养 龙 池 。生 缘 在 地 南 浮 去 ,自 此 孤 云 不 可 期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可(bù kě)的意思:指超出人们的理解和想象,无法用常规思维解释的事物或现象。
孤云(gū yún)的意思:指孤立无援的云彩,比喻孤独无助或与众不同。
灵峰(líng fēng)的意思:指人的才能、智慧或道德修养非常高超。
龙池(lóng chí)的意思:指非常深的池塘或湖泊,也比喻深奥的学问或博大精深的事物。
菩提(pú tí)的意思:指佛教中的菩提树,比喻佛法的真理和智慧。
生缘(shēng yuán)的意思:指人与人之间的因缘关系,特指前世或命中注定的缘分。
天涯(tiān yá)的意思:指天边,引申为指遥远的地方或极远的地方。
巡方(xún fāng)的意思:指官员巡视辖区,了解民情、治理民事的工作。
菩提子(pú tí zǐ)的意思:指佛教中的菩提树果实,比喻智慧和觉悟。
- 翻译
- 只有樵夫和农人深知生活的艰辛,官员又要远行到天边各地。
珍珠穿过福建的菩提子串成饰品,手杖握着灵峰上的楖栗树枝。
春天的苔藓覆盖着看似凶猛的虎石,夜晚的雷声滋养着龙潭之池。
生的缘分让我漂泊在南方的土地,从此孤独的云雾难以预料未来。
- 注释
- 活得:形容生活。
枯樵:砍柴的人。
耕者:种田的人。
知:了解。
巡方:官员巡行各地。
天涯:天边。
珠穿:穿珠装饰。
闽国:古代中国福建省。
菩提子:佛教圣物,常用于饰品。
杖把:握着手杖的把柄。
灵峰:神圣的山峰。
楖栗枝:楖栗树的枝条,可能指禅杖。
春藓:春天的苔藓。
封:覆盖。
降虎石:象征性的石头,可能寓意险峻。
夜雷:夜晚的雷声。
养龙池:滋养龙潭的池塘,可能象征神秘力量。
生缘:人生的际遇。
南浮去:向南漂泊。
孤云:孤独的云彩,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不可期:难以预料。
-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曹松的作品,名为《送乞雨禅师临遇南游》。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境界的意境。
“活得枯樵耕者知”这一句,通过对农夫耕种的描述,表达了对于生命力与自然规律的认同和尊重。枯樵指干枯的树枝,这里比喻为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艰辛,但即便如此,仍有生机。
“巡方又欲向天涯”则展示了诗人对于广阔世界的向往,以及探索未知领域的渴望。巡方意味着遍历四方,而向天涯,则是指向天边,无限延伸的旅程,表达了一种无止境的追求。
“珠穿闽国菩提子”和“杖把灵峰楖栗枝”两句,通过对珍贵之物(如菩提子的珍珠)和神秘山峰(灵峰)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对于精神修养和内在智慧的追求。菩提子象征着佛教中的智慧与觉悟。
“春藓任封降虎石”和“夜雷从傍养龙池”则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温暖与生命力,以及夜晚雷声中蕴含的力量和神秘感。这些描述增添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
“生缘在地南浮去”这一句,表达了对于人生宿缘(生缘)的淡然态度,以及对未来不可预知之事的坦然接受。诗人似乎在说,即使生命中的重要联系和记忆都如同浮云般逝去,我们也只能顺其自然。
最后,“自此孤云不可期”则是一种对于未来的无奈与放弃,孤云指的是独自漂泊的云,而“不可期”则意味着无法预测或期待。诗人表达了一种面对未来时的孤独感和接受命运的态度。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自然、精神追求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向往。它不仅是对乞雨禅师南游的一种送别,更是一次心灵旅程的记录。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