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平(bù píng)的意思:指不公平、不公正的情况或心理状态。
调兵(diào bīng)的意思:调兵指调动军队,调整兵力的意思。用来形容指挥军队灵活应变,根据战争形势灵活调整兵力的能力。
公衮(gōng gǔn)的意思:指人的品德高尚,言行正直,不为私利所动。
衮衮(gǔn gǔn)的意思:形容声音洪亮、有威严。
鸿毛(hóng máo)的意思:形容事物微小到极致,比喻微不足道。
坚城(jiān chéng)的意思:指城市或者堡垒坚固,难以攻破。
将士(jiàng shì)的意思:指军人,特指高级军官。
金牌(jīn pái)的意思:指最高级别的奖牌,也可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中的最高成就或最高地位。
精诚(jīng chéng)的意思:指心灵纯粹,情感真挚,态度真诚。
军家(jūn jiā)的意思:军事家、军事专家
励精(lì jīng)的意思:鼓励人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和表现。
鹿耳(lù ěr)的意思:比喻聪明敏锐,洞察力强。
毛重(máo zhòng)的意思:指事物的重量非常轻微,微不足道。
难凭(nán píng)的意思:形容证据不足,无法拿出有力的依据来证明事情。
破釜(pò fǔ)的意思:指一旦决心,就毫不留情地断绝与过去的关系。
气应(qì yìng)的意思:在某种情况下,气氛或环境的变化会引发相应的反应。
求援(qiú yuán)的意思:请求帮助或支援
谁料(shuí liào)的意思:表示事情的发展出乎意料,没有预料到。
闻道(wén dào)的意思:指通过听闻他人的道德品质、学识修养等方面的优点,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学识水平。
义愤(yì fèn)的意思:义愤指因为对不公正、不道义的事情感到愤怒和愤慨。
诸公(zhū gōng)的意思:指众多的人,多用于称呼群体中的人们。
- 鉴赏
这首诗《和雪琴宫保师海南军次秋兴二十四首韵》是清代诗人王之春所作,通过对边防军士的描绘,展现了他们英勇无畏、誓死捍卫国家的决心与勇气。
首句“闻道台澎屡调兵”,开篇即点明了边防前线的紧张局势,军队频繁调动,预示着战争的临近。接着,“同仇将士励精诚”一句,表达了将士们面对共同敌人时的团结一心、誓死抵抗的精神状态。这种精神在古代战争中极为重要,能够激发士兵们的斗志,增强战斗力。
“军家敢说鸿毛重,敌气应看鹿耳清”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士兵的牺牲比作鸿毛,虽轻却重于泰山,象征着他们的英勇与牺牲的价值;同时,通过“敌气应看鹿耳清”的描述,暗示了敌方的恐惧与无力,进一步凸显了我军的威严与实力。
“谁料金牌成破釜,难凭铁舰作坚城”两句,以历史典故“破釜沉舟”和“铁舰坚城”为喻,表达了对当前形势的担忧与对胜利的渴望。破釜沉舟的故事强调了决绝的决心,而铁舰坚城则象征着稳固的防御力量。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战局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的深刻理解。
最后,“诸公衮衮求援急,义愤如潮夜不平”两句,揭示了朝廷高层在面对危机时的急切心态和民众的义愤填膺。这里的“诸公”指的是朝廷官员,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急于寻求外援,而“义愤如潮夜不平”则形象地描绘了民众对于国家安危的深切忧虑和愤怒情绪,这种情绪如同潮水一般,日夜不息。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扬了边防将士的英勇与忠诚,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国家边防安全的普遍关注和担忧,以及对胜利的强烈渴望。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拟古寄清霞先生
与子经年别,相见未有期。
杳杳违赏心,晨夕徒依依。
达生恨弗早,中岁致乖离。
沦落穷海滨,岁暮莫能归。
美人曾有约,佩我以江蓠。
几回临秋水,濯我芙蓉姿。
芳洁匪自媚,但取不磷淄。
之子爱美好,赠子以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