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轮扁谏读书图》由宋代末年至元初时期的诗人郑思肖所作,通过对轮扁与国君之间关于读书的对话进行描绘,表达了对读书态度和内容的深刻思考。
首句“轮扁释椎开口谏”,以轮扁(古代制车轮的工匠)为引子,通过他放下手中的工具,开口谏言的方式,暗示了对传统技艺与知识的尊重,以及对盲目追求书本知识的质疑。轮扁作为工匠,他的智慧和经验来自于实践而非书本,这与当时社会普遍推崇的读书风气形成对比,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结合的重要性。
次句“国君据坐展书开”,描述了国君坐在宝座上展开书籍阅读的情景,象征着权力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教育的重视。然而,这样的场景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一层讽刺意味,暗示了国君可能只是形式上追求知识,而缺乏深入理解和实际应用。
接下来的两句“古人糟粕终枯淡,谁醉天然滋味来”,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这里,“古人糟粕”比喻过去的知识或传统,可能已经失去了新鲜感和活力;“枯淡”形容这些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逐渐减退。而“谁醉天然滋味来”则表达了对真正有价值、能够滋养心灵的知识的呼唤,即那些源自自然、生活实践中的真知灼见,它们如同美酒,能够让人陶醉其中,获得深层次的满足和启发。
整首诗通过轮扁与国君的对话场景,以及对古人知识与现代读书风气的对比,探讨了知识的价值、读书的目的以及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它提醒人们,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不应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文字,更应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和内在价值,以及从生活中汲取智慧。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题金城临河驿楼
古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
山根盘驿道,河水浸城墙。
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
忽如江浦上,忆作捕鱼郎。
观楚国寺璋上人写一切经院,南有曲池深竹
璋公不出院,群木闭深居。
誓写一切经,欲向万卷馀。
挥毫散林鹊,研墨惊池鱼。
音翻四句偈,字译五天书。
鸣钟竹阴晚,汲水桐花初。
雨气润衣钵,香烟泛庭除。
此地日清净,诸天应未如。
不知将锡杖,早晚蹑空虚。
自潘陵尖还少室居止,秋夕凭眺
草堂近少室,夜静闻风松。
月出潘陵尖,照见十六峰。
九月山叶赤,谿云淡秋容。
火点伊阳村,烟深嵩角钟。
尚子不可见,蒋生难再逢。
胜惬只自知,佳趣为谁浓。
昨诣山僧期,上到天坛东。
向下望雷雨,云间见回龙。
夕与人群疏,转爱丘壑中。
心澹水木会,兴幽鱼鸟通。
稀微了自释,出处乃不同。
况本无宦情,誓将依道风。
送绵州李司马秩满归京,因呈李兵部
久客厌江月,罢官思早归。
眼看春光老,羞见梨花飞。
剑北山居小,巴南音信稀。
因君报兵部,愁泪日沾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