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送 邹 判 官 往 陈 留 唐 /张 继 齐 宋 伤 心 地 ,频 年 此 用 兵 。女 停 襄 邑 杼 ,农 废 汶 阳 耕 。国 使 乘 轺 去 ,诸 侯 拥 节 迎 。深 仁 荷 君 子 ,薄 赋 恤 黎 甿 。火 燎 原 犹 热 ,波 摇 海 未 平 。应 将 否 泰 理 ,一 问 鲁 诸 生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赋恤(fù xù)的意思:赋恤是指赋予人民恩惠,赐予人民安抚和宽慰。
否泰(pǐ tài)的意思:否泰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表示否定或否认某种情况的泰然处之。
国使(guó shǐ)的意思:指派到他国担任使节的人。
火燎(huǒ liǎo)的意思:火焰熊熊燃烧,形容火势猛烈或热情高涨。
君子(jūn zǐ)的意思:君子指的是有德行和高尚品质的人,通常用来形容有修养、有风度、有道德的人。
黎氓(lí méng)的意思:指人多且杂乱无章,形容人口众多、杂乱无序的地方。
燎原(liáo yuán)的意思:燎原是一个四字成语,表示火势猛烈,迅速蔓延。比喻势力蔓延,迅速扩大。
频年(pín nián)的意思:频繁地、屡次地、连年地
伤心(shāng xīn)的意思:心情受到伤害或痛苦。
未平(wèi píng)的意思:未能平息、未能解决。形容问题或纠纷尚未得到解决或平息。
心地(xīn dì)的意思:指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品性、道德或善恶本质。
一问(yī wèn)的意思:一次询问或提问
拥节(yōng jié)的意思:指人们聚集在一起庆祝节日,共同欢庆。
用兵(yòng bīng)的意思:指利用军队进行战争或作战的行为。
诸生(zhū shēng)的意思:指众多的学生或学者。
诸侯(zhū hóu)的意思:指各个分封国的统治者或领袖。
- 注释
- 齐宋:齐国和宋国。
频年:多年。
用兵:发生战争。
襄邑杼:襄邑的纺织。
汶阳耕:汶阳的农耕。
国使:国家使者。
轺:轻便的马车。
诸侯:各国君主。
节:符节,象征权力。
深仁:深厚的仁德。
黎氓:平民百姓。
火燎原:战火蔓延。
海未平:海浪比喻动荡不安。
否泰:好坏、兴衰。
鲁诸生:鲁国的儒生。
- 翻译
- 齐国宋地令人悲痛,多年以来战事不断。
妇女停止在襄邑纺织,农民也荒废了汶阳的耕耘。
国家使者乘坐轻车离去,各国诸侯手持符节迎接。
深恩厚德归于君子,轻税宽免抚恤百姓。
战火如同烈火燃烧,海浪摇动仍未平息。
应当探究世间兴衰的道理,询问鲁国的儒生们。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开篇“齐宋伤心地,频年此用兵”两句,直接抒发了战乱连年的哀痛情怀,"齐宋"指的是古代的两个地方,此处可能象征着广泛的战争区域。"伤心地"强调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
接下来的“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两句,则具体描绘了战争对民生造成的影响。"女停襄邑杼"可能指的是女性因为战争无法正常工作,而"农废汶阳耕"则明示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破坏。
中间的“国使乘轺去,诸侯拥节迎”两句,展现了官方对战争的态度,国使和诸侯之间的礼遇形成鲜明对比,突显了官员与民众生活的不同。
然而,在“深仁荷君子,薄赋恤黎氓”这两句中,却流露出了一种希望或理想中的统治者形象。"深仁"和"薄赋"表达了对理想君主宽厚仁慈、减轻税负的期待。
紧接着,“火燎原犹热,波摇海未平”两句,再次将景象拉回战乱带来的动荡不已。"火燎原犹热"可能比喻战争的残酷和持续,而"波摇海未平"则形容了社会动荡不安的状态。
最后,“应将否泰理,一问鲁诸生”两句,似乎是在询问对于这种局势是否有所作为,以及对未来是否持乐观态度。这里的“一问鲁诸生”可能指的是向儒家学者或知识分子寻求答案。
整首诗通过战争与和平、苦难与希望之间的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忧虑,以及对于理想统治者的渴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