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宿 游 伯 均 裕 斋 夜 无 蚊 蚋 熟 寐 达 旦 宋 /李 吕 处 处 如 雷 针 在 舌 ,咂 肤 成 群 难 扑 灭 。主 人 作 官 重 膏 血 ,未 劳 挥 拂 蚊 自 绝 。荆 棘 不 产 茅 山 帝 ,天 台 有 菌 皆 可 尝 。期 君 守 此 化 民 术 ,异 类 尽 令 回 善 良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成群(chéng qún)的意思:指许多人或动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群体。
处处(chǔ chù)的意思:处处意指“到处、各处”,表示某事物或某种情况在各个地方都存在或普遍存在。
膏血(gāo xuè)的意思:指用尽心血、极其辛勤地努力。
化民(huà mín)的意思:化民指的是君主或者领导者善待百姓,使百姓受益。它强调了领导者应该关心民众的福祉,为民众谋求利益。
挥拂(huī fú)的意思:挥动手臂扫除。指迅速扫除或清除。
荆棘(jīng jí)的意思:比喻困难、艰险。
茅山(máo shān)的意思:指道家的一派,也泛指道家修行的地方。
扑灭(pū miè)的意思:彻底消灭,完全灭绝
善良(shàn liáng)的意思:指人的品质高尚,心地纯良,善于行善。
天台(tiān tāi)的意思:指官员的职位或地位高而危险,随时可能倾覆。
异类(yì lèi)的意思:指与众不同的人或事物。
主人(zhǔ rén)的意思:指拥有权力、地位或掌握主动权的人。
自绝(zì jué)的意思:自己断绝与外界的联系。
- 注释
- 处处:到处。
如:像。
雷针:像雷一样尖锐。
舌:舌头。
咂肤:品味滋味。
主人:指官员。
膏血:百姓的福祉。
挥拂:驱赶。
蚊自绝:蚊虫自行消失。
荆棘:多刺植物。
不产:不生长。
茅山旁:茅山附近。
天台:地名,天台山。
菌皆可尝:各种菌类都可以食用。
期:期待。
君:您。
化民术:治理人民的方法。
异类:不同于人类的生物。
回善良:变得温顺善良。
- 翻译
- 每一处都像雷霆之针刺舌,成群的滋味难以扑灭。
主人做官以百姓福祉为重,无需驱赶蚊虫自然消亡。
茅山附近没有荆棘丛生,天台山的菌类都可以品尝。
期待你坚守这样的治民之道,让异类也变得温顺善良。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静的夜晚,主人公在伯均裕斋内安然入睡,没有蚊虫的打扰。诗中通过对比手法,勾勒出主人重视民生、不贪污腐的形象,以及希望以此德行感化民众,使之远离邪恶向善。
首句“处处如雷针在舌”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形容蚊虫的声音小而密集,如同细雨般无处不在,但又像针尖一般锐利。紧接着,“咂肤成群难扑灭”则强调了蚊虫的数量之多,即使试图驱赶也难以根除。
然而,诗人通过“主人作官重膏血,未劳挥拂蚊自绝”表达了对主人的赞赏。这里的“膏血”指的是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重视,而“未劳挥拂”则意味着主人不需多做努力,便能自然而然地远离这些烦恼,显示出其清正廉洁的人格魅力。
接下来的“荆棘不产茅山旁,天台有菌皆可尝”描绘了一种理想化的环境。在这个世界里,即使是荆棘丛生的地方也不再繁殖,而是被美味的茅山替代;在天台之上,每一种类的菌类都是可以享用的,这里“菌”可能象征着自然界中普遍存在但又可食用的资源。
最后,“期君守此化民术,异类尽令回善良”表达了诗人对主人的殷切希望,即通过这种德行来感化民众,让所有的不良之徒都能回头向善,走向正道。这一句也体现出了诗中对理想社会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形象,既描绘了一个宁静无扰的夜晚,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清廉官员的赞美,以及对于社会和谐与人的善良本性的深切期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登山诗
晨兴驱吾车,驾言徂南山。
岂徒汗漫游,直欲陟其巅。
冷冷起长啸,飘然振羽翰。
鸟道数千仞,宛若登天难。
回辕憩林麓,临流濯缨冠。
急湍泻长坂,閒云出层峦。
丛兰散清馥,幽禽时间关。
隐沦慕肥遁,羁绊迫尘寰。
斜阳催我归,回首空长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