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哲学家吴与弼所作的《十二月十四日绝句(其三)》。吴与弼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他的思想深受程朱理学影响,主张“致良知”和“格物致知”,强调内心修养与道德实践的重要性。
诗中“精脩从此可容閒”,意味着通过精心的修习,可以达到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这里的“閒”字,既指闲暇,也暗含着内心的空灵与自在。诗人认为,通过修行,人可以摆脱世俗的纷扰,达到心灵的平静。
“勘破当年义利关”,则表达了诗人对“义”与“利”的深刻理解。在儒家伦理中,“义”指的是符合道义的行为准则,“利”则指个人的利益或私欲。诗人认为,只有超越了对利益的追求,才能真正理解并践行“义”,达到道德的高境。
“随处动心兼忍性”,说明了诗人对于道德实践的态度。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要保持内心的波动,并且具备忍耐的意志力。这不仅是对外在诱惑的抵抗,也是对自己内心欲望的克制,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克己复礼”。
“何忧不到古人班”,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道德修为的信心。他认为,只要坚持修行,遵循道德原则,就无需担心无法达到古代圣贤的境界。这不仅是一种自信的表现,也是对传统道德价值的认同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吴与弼作为理学家的哲学思考,强调了内心修养、道德实践以及对传统道德价值的尊重。通过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视。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江侯邀予作山水书以赠之
江侯乐山水,誓卜山水居。
游戏天目道,箬帽跨蹇驴。
村童习识之,拍手笑且呼。
行行不知顾,心与山水俱。
于兹且几年,所得应有馀。
云胡不知厌,要予写诸图。
昔者少壮日,戏墨谩妻奴。
今衰眼目暗,笔砚久已疏。
书来不得谢,督迫畴敢徐。
图成不自识,浓谈恣所如。
云深雾莫测,中恐藏于菟。
人生孰非幻,作观随有无。
江侯乐山水,何考其真欤。
作诗调江侯,江侯其晓诸。
观毕勿遽弃,酱瓿尚可糊。
复至曹娥堰寄剡县丁元珍
溪水浑浑来自北,千山抱水清相射。
山深水急无艇子,欲从故人安可得。
故人昔日此水上,樽酒扁舟慰行役。
津亭把手坐一笑,我喜满怀君动色。
论新讲旧惜未足,落日低徊已催客。
离心自醉不复饮,秋果寒花空满席。
今年却坐相逢处,怊怅难求别时迹。
可怜溪水自南流,安得溪船问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