鸽奴鸣桕屋,鱼妾戏莲衣。
赖有行船火,烧松炤夕扉。
这首《野渡》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荒凉的乡村傍晚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小桥、荒墅、残水、夕阳、短笛、幽莎、鸽奴、鱼妾、行船火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悠远、静谧而又略带孤独的情感氛围。
首句“小桥荒墅远”,点明地点,小桥与荒废的别墅相距遥远,奠定了整个画面的背景基调——远离尘嚣,显得有些孤寂。接着,“残水夕阳微”进一步渲染了黄昏时分的景象,残余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柔和而微弱,仿佛是大自然在缓缓收尾。
“短笛临孤步,幽莎润晚晖”两句,通过笛声和莎草的描写,将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既孤独又充满诗意的氛围。短笛声在寂静中回荡,似乎在诉说着某种情感;而莎草在晚晖的照耀下显得更加幽深,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
“鸽奴鸣桕屋,鱼妾戏莲衣”则通过动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鸽子在桕树屋上鸣叫,鱼儿在莲叶间嬉戏,虽是细微之物,却让整个场景显得生动活泼,与前面的孤寂形成对比,也暗示着自然界的和谐共存。
最后,“赖有行船火,烧松炤夕扉”两句,以行船之火作为点睛之笔,不仅照亮了夜晚的门户,也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的感觉。这团火光,既是实际的光源,也是心灵的慰藉,象征着即使在荒凉之地,也能找到光明与温暖。
整体而言,《野渡》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情赞美,以及对生活中的孤独与希望的深刻思考。
文宗爱夏日,殿阁生微凉。
高帝思猛士,大风云飞扬。
五子歌洛汭,陶唐有冀方。
诚悬未识此,古意堕淼茫。
我欲起九原,釂以百罚觞。
作诗岂徒然,日月要争光。
吾子堪校雠,行翻芸叶香。
其师缙云老,墓木已三霜。
有怀不及展,往听銮声央。
子能偿彼恨,下泉端不忘。
江湖此去水连空,万贾连樯浩渺中。
帆影浸斜青草月,笛声吹尽碧芦风。
未论魏阙功名近,不与巴山气象同。
更到临平看辇路,沙堤十里软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