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阳日酷色逾鲜,虽黄未肯先红谢。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夜(bù yè)的意思:不停歇,不休息。形容持续不断,不分昼夜地进行。
不待(bù dài)的意思:不等待,不耐烦
端阳(duān yáng)的意思:端阳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别称,也称为重阳节。端阳节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和祭祀祖先的节日。
烽火(fēng huǒ)的意思:指战争或战乱时期,战火四起,烽烟弥漫的景象。
芙蓉(fú róng)的意思:形容女子美丽貌美。
光相(guāng xiāng)的意思:指光线相互映照,互相辉映的景象。
玲珑(líng lóng)的意思:形容器物小巧精致,也用来形容人的机灵聪明。
陆离(lù lí)的意思:形容颜色、光彩变化多样。
珊瑚(shān hú)的意思:指珊瑚这种宝贝,比喻珍宝、宝贵的东西。
岁华(suì huá)的意思:岁月的光景,指时间的流逝和年龄的增长。
桐人(tóng rén)的意思:指人们相互帮助、互相扶持的情谊。
吐艳(tǔ yàn)的意思:形容色彩鲜艳、明亮夺目。
无数(wú shù)的意思:非常多,数量极大。
阳日(yáng rì)的意思:指阳光明媚的日子,形容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一花(yī huā)的意思:指同类事物中的一个代表或者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人或物。
终年(zhōng nián)的意思:整年、一年到头
烛龙(zhú lóng)的意思:指明火的龙形烛台。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自是(zì shì)的意思:自然是如此,毫无疑问
- 鉴赏
这首《山大舟歌》由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以“山大舟”为意象,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交织的画面。
首先,“自是赭桐人不知,山大舟名空陆离。”这两句诗运用了奇特的比喻手法,将“赭桐”比作山中的一艘大舟,虽然隐匿于深山之中,却依然以其独特的存在感吸引着人们的想象。这里的“赭桐”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而“山大舟”则寓意着在自然界的浩瀚中,生命个体虽微小,却拥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接着,“越王烽火开千树,石氏珊瑚碎万枝。”这两句进一步扩展了画面的广度,通过“烽火”与“珊瑚”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多样性和生命力的顽强。烽火象征着战争与破坏,而珊瑚则代表了生命与美丽,这种对比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张力,也暗示了自然界中生命力量的对抗与和谐共存。
“终年吐艳光相射,不待烛龙成不夜。”这两句诗赞美了自然界的植物在一年四季中不断绽放,其光芒相互辉映,仿佛不需要人工的烛光就能照亮夜晚。这里不仅描绘了植物的美丽,更体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自我发光,展现出一种内在的活力与生命力。
最后,“端阳日酷色逾鲜,虽黄未肯先红谢。”这两句诗聚焦于端午节这一天,尽管天气炎热,但花朵的颜色反而更加鲜艳,即使黄色的花朵也不急于在红色之前凋谢。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是对生命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的颂扬。
“无数小花攒大花,玲珑雕出芙蓉砂。”这两句诗通过“小花攒大花”的景象,形象地描绘了花朵的密集与繁复,如同精美的雕刻艺术,展现了大自然的细腻与精致。
“一花动至百馀日,不老须君媚岁华。”最后一句诗表达了对花朵长久生命力的赞美,即使一朵花能持续开放百日之久,也不需要借助任何外力来增添岁月的光彩,强调了自然界的内在美与生命力的永恒。
综上所述,《山大舟歌》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多样、美丽与坚韧,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和赞美。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诏除虚额钱计庭遣简州通判王和叟再至谓考实未然也人日赠和叟一首
天王念远民,哀此西南隅。
主者按其籍,取之尽锱铢。
扫地皆赤立,名独存版图。
竭泽傥未已,来年恐无鱼。
明诏甚宽大,宿负当蠲除。
主者惨不乐,何以充挽输。
刺史讵可信,殆将有为无。
遣官视故府,姑往考簿书。
簿书亦难凭,缘绝或欺予。
不如持明诏,却还桑大夫。
跋涉君徒劳,两驾泥轼车。
所幸得一欢,莫辞留斯须。
今晨属挑菜,啖我园中蔬。
蔬食君莫笑,郡县诚空虚。
四月二十三日始设酒禁试东坡羹一杯其味甚真觉曲糵中殊无寸功也食已得三诗·其一
今日忽感悟,闭门谢曲生。
未危却二孺,不战仇三彭。
掊击北海樽,哜量东坡羹。
尚恨薄滋味,未能免亏成。
我欲咽元和,默坐朝上京。
坐等梨枣熟,小试升天行。
四月二十三日始设酒禁试东坡羹一杯其味甚真觉曲糵中殊无寸功也食已得三诗·其三
去夏苦多雨,势若无炎官。
今晨迫重午,香黍仍胶槃。
天机杳难测,人言亦多端。
祗今原田上,立苗未妨寒。
但愿含颖时,借日开迷漫。
蟪蛄尔何知,喣喣啼夜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