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为(bù wéi)的意思:不关心,不理会
不可(bù kě)的意思:指超出人们的理解和想象,无法用常规思维解释的事物或现象。
彩色(cǎi sè)的意思:多种颜色鲜艳丰富,形象生动。
蛾眉(é méi)的意思:形容女子眉毛修长、美丽。
飞鸾(fēi luán)的意思:指两只凤凰飞翔,形容夫妻和睦、恩爱。
高节(gāo jié)的意思:指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行为。
国有(guó yǒu)的意思:由国家所有,属于国家所有
炯心(jiǒng xīn)的意思:形容心灵敏锐、聪明。
君子(jūn zǐ)的意思:君子指的是有德行和高尚品质的人,通常用来形容有修养、有风度、有道德的人。
美女(měi nǚ)的意思:形容美女很多,数量众多。
倾城(qīng chéng)的意思:形容女子容貌极美,美得令人心动。
青云(qīng yún)的意思:指人的前途或成就非凡,超越常人,得到高位或高官厚禄。
双飞(shuāng fēi)的意思:指两个或多个人一起飞行,也可以指两个或多个人一起成功或失败。
为人(wéi rén)的意思:指一个人的为人处世、品行和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方式。
西国(xī guó)的意思:指西边的国家或地方,也泛指边远的地方。
晓月(xiǎo yuè)的意思:晓月是一个汉语成语,用来形容明亮的月光。它常用来比喻清澈明亮的心灵或高尚的品质。
云端(yún duān)的意思:指高处的云彩,比喻高远、飘渺的境界或理想。
一笑倾城(yī xiào qīng chéng)的意思:形容一个人笑容如此迷人,能够倾倒众人。
- 翻译
- 西方有位绝色佳人,住在云雾缭绕的高楼之上。
她如晨月中的蛾眉,一笑之间能令全城欢喜。
她的高尚节操无人能夺,内心坚定如凝固的朱丹。
常常忧虑青春易逝,不能被人长久欣赏。
如何能与君子匹配,共乘比翼双飞的鸾鸟。
- 注释
- 西国:西方国家。
美女:美丽的女子。
结楼:建造楼阁。
青云端:高入云霄。
蛾眉:弯弯的眉毛,形容女子美丽。
晓月:清晨的月亮。
一笑倾城:一笑之间能使整个城市为之倾倒。
高节:高尚的节操。
炯心:明亮的心。
凝丹:像凝固的丹砂一样坚定。
彩色晚:青春年华即将逝去。
为:被。
人所观:被人看见、欣赏。
安得:怎能获得。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共乘:共同乘坐。
双飞鸾:传说中能双飞的鸾鸟,象征伴侣。
-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美女的诗,充满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西国有美女,结楼青云端"一句,设定了一个远方美丽女子居住的地方,是一个与世隔绝、连云相接的仙境般的所在。这里的“西国”可能是指遥远的地方,也可能是诗人心中理想化的国度。
"蛾眉艳晓月,一笑倾城欢"表达了美女的非凡魅力,她的眉毛如同蝶舞,光彩夺目;她的笑容能让整个城市沉醉,是一种无与伦比的喜悦。这里通过对美女面貌和笑容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对于女性之美的极致赞赏。
"高节不可夺,炯心如凝丹"则是对美女品格和内在美的赞颂。她拥有高洁的品行,这种品质是不可以被剥夺的;她的心灵纯净坚定,如同经火煅烧后的药丹一般珍贵。
"常恐彩色晚,不为人所观"显示出诗人对美女青春易逝的担忧,以及希望这种美丽能够被世人所见,永存不灭。这里透露出一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无奈和对永久保存美好的渴望。
最后,"安得配君子,共乘双飞鸾"则是诗人对于能与这样一位美女并肩,共同享受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这里的“君子”通常指的是品德高尚之人,而“双飞鸾”则象征着仙境中的神鸟,是自由翱翔的象征。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美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之美、永恒之美以及超凡脱俗生活的深切向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建宁试院送杨晋熙广文丈归杭州
北来云气纷如墨,一春灵雨春无色。
雷殷空山草木仆,饥禽塌翅危巢侧。
殊方客子悲余春,消息乡闾不忍闻。
昆冈玉石有余望,握手相看各苦辛。
贼去仓黄问家室,千里归人气萧瑟。
我有高堂胡不归,口不能言但凄怵。
中流失船冯一壶,赤手救火空奋呼。
书生乃尔等木石,艰危到此还歭䠧。
先生意气吾乡里,同客天涯异行止。
风鸣万竹仙霞关,晴见双台富春水。
营门笳鼓任喧阗,补被孤征路如砥。
再拜乞君谂吾母,未暇闺房念妻子。
去作人间丁令威,人民城郭是耶非。
魂梦相随度岭去,杜宇声中泪满衣。
《建宁试院送杨晋熙广文丈归杭州》【清·谭廷献】北来云气纷如墨,一春灵雨春无色。雷殷空山草木仆,饥禽塌翅危巢侧。殊方客子悲余春,消息乡闾不忍闻。昆冈玉石有余望,握手相看各苦辛。贼去仓黄问家室,千里归人气萧瑟。我有高堂胡不归,口不能言但凄怵。中流失船冯一壶,赤手救火空奋呼。书生乃尔等木石,艰危到此还歭䠧。先生意气吾乡里,同客天涯异行止。风鸣万竹仙霞关,晴见双台富春水。营门笳鼓任喧阗,补被孤征路如砥。再拜乞君谂吾母,未暇闺房念妻子。去作人间丁令威,人民城郭是耶非。魂梦相随度岭去,杜宇声中泪满衣。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5167c6bd8225f08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