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上一祠犹姓蔡,山前当路尽通台。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信(bù xìn)的意思:不相信、怀疑
不是(bú shì)的意思:表示否定、不属实或不符合实际
当路(dāng lù)的意思:指遇到困难或问题时能够及时应对,不退缩或回避。
过问(guò wèn)的意思:关心、关注、关怀别人的事情或情况。
老儒(lǎo rú)的意思:指年纪大、学问渊博的儒家学者。
平处(píng chú)的意思:指在争斗或争议中保持中立、不偏不倚的立场。
儒者(rú zhě)的意思:指儒家学派的学者或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深衣(shēn yī)的意思:指长袍或衣裳,也可指衣袍的颜色深。
逃兵(táo bīng)的意思:指在战斗中逃跑的士兵。
桐子(tóng zǐ)的意思:指人们争相追逐的对象或事物。
县人(xiàn rén)的意思:指乡下人,形容人土气、粗俗。
遗材(yí cái)的意思:指留下的有价值的材料或物品。
萦回(yíng huí)的意思:指事物围绕在一起,循环不已。
-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诗人戴表元游历蔡岙(地名)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地逢平处亦萦回”,写出了即使在平坦之地,道路也曲折蜿蜒,暗示了地形的复杂和自然之美。次句“不是逃兵底肯来”,以反问形式表达了对于此地宁静与世无争的赞美,仿佛连逃避纷扰的人都不愿离去。
接下来,“坡上一祠犹姓蔡”聚焦于一处姓蔡的祠堂,可能是当地的历史遗迹,体现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山前当路尽通台”则进一步描绘了道路通达,沿途景色宜人的景象。诗人观察到孩童在高岩上采集桐子,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生动画面;而“邻县人过问藕栽”,则反映出此地农事活动的繁忙和邻里之间的互动。
最后两句“忽见深衣老儒者,清时不信少遗材”,诗人意外遇见了一位身着深衣的老儒,这在“清时”(指社会相对清明的时代)显得尤为难得,他似乎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坚守者,暗示了蔡岙虽地处偏僻,却仍有才德之士隐居其中,体现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敬意和对其人才的肯定。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蔡岙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及生活气息,展现了宋末元初时期乡村的一幅宁静和谐画卷,同时也寓含了诗人对传统美德的崇尚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