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奔腾(bēn téng)的意思:形容奔流不息,势不可挡。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潺潺(chán chán)的意思:形容水流声或细碎的声音。
禅客(chán kè)的意思:指修行佛法的人,也可泛指追求心灵自由、追求内心宁静的人。
钓台(diào tái)的意思:指以假象或诱饵吸引对方上钩,达到自己的目的。
发鼓(fā gǔ)的意思:指人们发出声音,使鼓声响起,比喻发表意见或提出建议。
故乡(gù xiāng)的意思:指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或者与自己有深厚情感的地方。
画旃(huà zhān)的意思:指人的形象或言行举止过于华丽、矫揉造作,不自然。
锦水(jǐn shuǐ)的意思:形容水面上波光粼粼,色彩斑斓。
久立(jiǔ lì)的意思:长时间站立
可怜(kě lián)的意思:
[释义]
(1) (形)基本义:值得怜悯。
(2) (动)怜悯。
(3) (形)(数量少或质量坏到)不值得一提。
[构成]
动宾式:可|怜
[例句]
可怜的孩子。(作定语)不能可怜人。(作谓语)知识贫乏得可怜。(作补语)旷荡(kuàng dàng)的意思:形容广阔无边、辽阔无垠,也可以形容心境豁达、胸怀开阔。
蛮江(mán jiāng)的意思:形容江水湍急、奔腾激烈的样子,也用来形容人的气势猛烈。
暮烟(mù yān)的意思:指夕阳下的烟雾,也比喻事物末期或衰落的景象。
平川(píng chuān)的意思:形容地势平坦,没有起伏。
阗阗(tián tián)的意思:形容声音喧闹、杂乱的样子。
无边(wú biān)的意思:没有边界,无限广阔。
西风(xī fēng)的意思:指西方的风,比喻妻子的言行或行为举止温柔和顺服,对丈夫百依百顺。
相期(xiāng qī)的意思:约定某个时间、地点见面。
野市(yě shì)的意思:指没有规则、秩序的市场,也指混乱、无序的局面。
- 翻译
- 清晨出发时鼓声喧闹,西风吹过彩色的军旗猎猎作响。
故乡已经遥远,前路漫漫无际。
锦水细流难以察觉,异域的江水清澈可爱。
江水奔腾流过佛脚山,宽广地直抵平原。
野外市集上有修行的僧人,钓鱼台上晚烟袅袅。
约定我必定先到,长久站立在流水潺潺旁。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初次离开嘉州时的景象和心情。"朝发鼓阗阗,西风猎画旃"两句生动地勾勒出清晨起行时的氛围,鼓声与西风交织,给人以力量与自由的感觉。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和深厚的情感。故乡虽远,但心中的情感却无边际。
"锦水细不见,蛮江清可怜"中,“锦水”与“蛮江”的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赏,也隐含着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情怀。
"奔腾过佛脚,旷荡造平川"两句通过对流水和地形的描述,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诗人的胸襟。
"野市有禅客,钓台寻暮烟"则转向了一种宁静的生活状态,禅客与钓台构成了一幅超脱尘世、追求心灵平和的画面。
最后,“相期定先到,久立水潺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约定和等待,以及对流水不息的观察,这些都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递出诗人离别故乡、行旅途中所感受到的情愫与哲思。它既展现了诗人的豪放情怀,也流露出淡淡的忧郁和对远方友人的期待。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沁园春·其一寿弟相国
喜我新归,逢戎初度,关情更深。
正昼掩柴扉,□寻隐遁,□舒槐府,戎正经纶。
白石清泉,紫枢黄阁,□□□□□□□。
□□□,□弟为宰相,兄作闲人。南园借我登临。
都不怕近前丞相瞋。
但曳履扶筇,堪怜独步,携壶载酒,每叹孤斟。
七秩开颜,六旬屈指,风雨对床频上心。
殷勤祝,道何时回首,及早抽身。
弹子岩题名
吾侪生江南,远近俱邻乡。
一官皆为贫,糊口走四方。
遇合良独难,动如参与商。
谁知自有时,朋盍聚炎荒。
外台参计画,幕府佐纪纲。
出宰得壮县,分教涖郡庠。
曹掾胜三语,簿领真仇香。
不止似人喜,顿觉吾军张。
合坐尊序齿,避席敬行觞。
岩酒纵登览,杖屦陪徜徉。
棋矢以相娱,啸歌情意长。
举酒起祝规,爱我药石良。
古人尚植立,君子道其常。
平生学忠孝,馀力从文章。
临节不可夺,当官有何强。
穷乃见节义,老当志弥刚。
鸿鹄在寥廓,骐骥终腾骧。
愿言各勉旃,事业要辉光。
它日先上道,富贵无相忘。
《弹子岩题名》【宋·徐梦莘】吾侪生江南,远近俱邻乡。一官皆为贫,糊口走四方。遇合良独难,动如参与商。谁知自有时,朋盍聚炎荒。外台参计画,幕府佐纪纲。出宰得壮县,分教涖郡庠。曹掾胜三语,簿领真仇香。不止似人喜,顿觉吾军张。合坐尊序齿,避席敬行觞。岩酒纵登览,杖屦陪徜徉。棋矢以相娱,啸歌情意长。举酒起祝规,爱我药石良。古人尚植立,君子道其常。平生学忠孝,馀力从文章。临节不可夺,当官有何强。穷乃见节义,老当志弥刚。鸿鹄在寥廓,骐骥终腾骧。愿言各勉旃,事业要辉光。它日先上道,富贵无相忘。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24267c68f1f22c40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