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
分别既不生,便舍外尘相。
这首诗出自宋代释清远的《偈颂一一二首》中的第一百零六首。它以简洁的语言探讨了佛教中关于心与境、分别与无分别的深刻哲理。
首句“未达境惟心,起种种分别”,指出在未能达到某种境界时,人们的心灵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各种各样的认知和判断。这里的“境”可以理解为外界的环境或事物,“心”则代表个体的意识或心灵。当人的心灵未达到某种觉悟或境界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往往带有主观性,容易产生偏见和误解。
接着,“达境唯心已,分别即不生”,意味着当一个人达到了某种境界或觉悟之后,他的心灵已经超越了对外界事物的简单分别,不再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这里的“达境”指的是达到某种精神上的领悟或境界,“唯心已”强调的是心灵的内在状态。当心灵达到这一状态时,对事物的分别心自然消失,因为这种分别源于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感知和主观判断。
最后,“分别既不生,便舍外尘相”,进一步阐述了达到内心清净的状态后,对外界的尘世现象不再有分别之心,不再被外界事物所困扰。这里的“分别既不生”是对前文思想的总结,而“便舍外尘相”则是指在这种状态下,心灵能够超脱于外界的纷扰,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未达境界与达境界时的不同心态,表达了佛教中追求内心清净、超越分别心、达到精神境界的重要理念。
帝舜生于姚丘兮,地近夷而居东。
母握登感天瑞兮,漾祥光于大虹。
历山其所耕稼兮,陶渔皆有遗迹。
二女降于妫汭兮,百官备而景从。
大禹巡于釜山兮,会群臣而计功。
执玉帛者万国兮,戮后至之防风。
托菲饮以名泉兮,凿了溪而宅土。
发金简于石匮兮,藏秘图于山中。
望邑名夫虞姚兮,山灵护夫禹穴。
俨庙貌于千古兮,遗化被于无穷。
繄帝王之所在兮,宜风俗之近古。
习孝悌与勤俭兮,亦好逊而上忠。
客曰于戏大哉兮,又何可以比隆。
然有为者亦若是兮,岂无与舜禹之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