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即 心 是 佛 颂 宋 /张 伯 端 佛 即 心 兮 心 即 佛 ,心 佛 从 来 皆 妄 物 。若 知 无 佛 复 无 心 ,始 是 真 如 法 身 佛 。法 身 佛 ,没 模 样 ,一 颗 圆 光 含 万 象 。无 体 之 体 即 真 体 ,无 相 之 相 即 实 相 。非 色 非 空 非 不 空 ,不 动 不 静 不 来 往 。无 异 无 同 无 有 无 ,难 取 难 舍 难 听 望 。内 外 圆 通 到 处 通 ,一 佛 国 在 一 沙 中 。一 粒 沙 含 大 千 界 ,一 个 身 心 万 个 同 。知 之 须 会 无 心 法 ,不 染 不 滞 为 净 业 。善 恶 千 端 无 所 为 ,便 是 南 无 及 迦 叶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便是(biàn shì)的意思:表示事物一旦达到某种程度或状态,就不再有其他变化。
不来(bù lái)的意思:不来表示不到、不来参加或不来实现某种行动或结果。
不静(bù jìng)的意思:不安宁,不平静
从来(cóng lái)的意思:表示事物的常态、习惯或一贯的状态。
大千(dà qiān)的意思:形容世界之大、事物之多。
到处(dào chù)的意思:四处,各个地方
法身(fǎ shēn)的意思:指佛陀的身体或佛法的体现。
非不(fēi bù)的意思:非不意味着不一定,表示并非完全否定或排除的意思。
佛国(fó guó)的意思:指佛教所在的国度,也用来形容理想中的境地或人间仙境。
即真(jí zhēn)的意思:即刻就是真实的意思。
迦叶(jiā yè)的意思:指人的形象或容貌丑陋。
来往(lái wǎng)的意思:互相往来、交流
模样(mú yàng)的意思:指外貌、面貌或特征表现。
内外(nèi wài)的意思:内部和外部
难听(nán tīng)的意思:形容声音不悦耳、令人不舒服。
难舍(nán shè)的意思:形容情感深厚,舍不得分离或放弃。
南无(nā mó)的意思:表示虔诚地向佛祖或菩萨祈祷、礼拜或念诵佛号。
千界(qiān jiè)的意思:形容事物之多样、丰富、广泛。
如法(rú fǎ)的意思:按照法律、规章等条文的规定行事,不违背法律、规章等条文。
善恶(shàn è)的意思:指善良和邪恶,道德善恶的区分。
身心(shēn xīn)的意思:指言行一致,身体和心灵都积极地付诸实践。
实相(shí xiàng)的意思:指事物的真实本质和实际情况。
所为(suǒ wéi)的意思:所做的事情;行为;举动
听望(tīng wàng)的意思:指倾听和期待,用于形容人对某种消息或事情的关注和期望。
万象(wàn xiàng)的意思:形容事物繁多、变化无穷。
无有(wú yǒu)的意思:没有任何的,一无所有
无异(wú yì)的意思:没有区别;没有差异
无心(wú xīn)的意思:没有心思或意愿去做某事
无相(wú xiāng)的意思:没有相貌或形象,形容人或事物没有任何特征或特点。
无体(wú tǐ)的意思:没有实体或形体,指某事物或情况缺乏明确的形状或实质。
无所(wú suǒ)的意思:没有任何地方
无及(wú jí)的意思:没有能够比得上或超过的
心佛(xīn fó)的意思:指人心如佛,具有宽容、慈悲的品质。
心法(xīn fǎ)的意思:心法指的是人们在修行或者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心得、方法和技巧。
一个(yí gè)的意思:指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即一个人的言论和行为。
有无(yǒu wú)的意思:指有与无,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关系。
圆通(yuán tōng)的意思:指人的思想开明,能够包容各种意见和观点,处事圆融、灵活,不偏激、不偏执。
圆光(yuán guāng)的意思:形容人的容貌、光彩照人,或者形容事物的光亮明丽。
真体(zhēn tǐ)的意思:真实的形象或实质。
真如(zhēn rú)的意思:真实的样子或本来的样子。
- 注释
- 佛:佛教中的最高觉悟者。
心:内心, 心灵。
妄物:虚幻的事物。
无佛:没有固定的佛像或概念上的佛。
真如:佛教中表示真实不变的本质。
法身:佛教中指本自具足的佛性。
万象:宇宙万物。
无体之体:无形却有实体。
无相之相:无固定形状却有实质。
非色非空:超越物质和虚无。
不动不静:超越动静对立。
难取难舍:难以捉摸, 难以割舍。
难听望:难以期待。
内外圆通:内外一致, 无所不通。
一佛国:佛的国度。
大千界:佛教中形容宇宙广大。
身心:身体和心灵。
无心法:不执着于心念的法门。
净业:清净的修行。
南无:佛教用语,表示尊敬。
迦叶:古印度佛教大师。
- 翻译
- 佛就是心,心就是佛,心和佛原本都是虚幻的存在。
如果能明白没有佛也没有心,这才是真正的如来法身佛。
如来法身佛没有固定的形态,它包含万物的圆融光芒。
无形的体就是真实的体,无相的相就是实在的相。
它既非色、非空、又非不空,不动、不静、也不来去。
它没有差别、没有相同、没有有无,难以捉摸、难以放弃、难以期待。
内外相通,处处通达,佛国就存在于一粒沙中。
一粒沙子里蕴含着广阔的世界,一个身心就有无数的可能性。
理解必须领悟无心之法,不被污染、不被滞留,这就是清净的修行。
善恶众多的行为都无需刻意为之,这就是南无和迦叶的境界。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伯端的作品,名为《即心是佛颂》。从内容上看,这是一首融合了佛教思想和个人修行体悟的诗句。
首先,“佛即心兮心即佛”表达了一种佛教中的直接顿悟思想,即认为众生本自具足成佛,只需内心中认清这一点。紧接着“心佛从来皆妄物”则揭示了这种认识的虚幻性,强调真实之物超越了心与佛的区分。
“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提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修行境界,即当一个人能够超越对“佛”的执着和心相的束缚时,才能真正达到佛性的本质——“法身佛”。
诗中进一步描述了这种“法身佛”的特性:“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描绘了一种无边界、包容一切的境界。同时,“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则揭示了超越世间常见概念的“真理”。
接下来的几句:“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听望”表达了一种超越对立和二元对立的境界,是一种高度抽象且难以言说的存在状态。
“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则描绘了这种修行成果,可以达到的一种宇宙观,即整体与局部、宏大与微小之间的和谐统一。
最后,“知之须会无心法,不染不滞为净业。善恶千端无所为,便是南无及迦叶”提出了一个修行的关键点:在无心的状态下,才能达到真正的清净与解脱,而不是被外界的善恶观念所束缚。
整首诗通过对佛教哲学概念的深刻阐述,展现了作者对于内心世界和宇宙真理的独到见解。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中秋对月用昌黎赠张功曹韵呈同官
水精为鉴金为波,挂空影写山与河。
清光此夜十分好,有酒有客宜高歌。
去年今日行役苦,浪叟溪边宿逢雨。
传闻蜀道如天高,崖悬壁绝哀猿号。
波横剑戟不易上,陆有虎豹何由逃。
江山旧恃白帝险,风俗犹带乌蛮臊。
驱驰两月到西塞,梦寐万里还东皋。
嗅梅踏雪巴子里,路入鬼门欣不死。
飞飞倦鸟惟思还,玉笋岂是粗官班。
馀生但愿闲及酒,虚名宁顾触与蛮。
良宵佳客十有五,云放月入尊罍间。
颓然老子兴不浅,韩诗坡句聊追攀。
君不见天宝云霓羽衣歌,人间乐舞难同科,遗音犹在悲凉多。
有酒且饮遑恤他,不饮如此良夜何。
《中秋对月用昌黎赠张功曹韵呈同官》【宋·王十朋】水精为鉴金为波,挂空影写山与河。清光此夜十分好,有酒有客宜高歌。去年今日行役苦,浪叟溪边宿逢雨。传闻蜀道如天高,崖悬壁绝哀猿号。波横剑戟不易上,陆有虎豹何由逃。江山旧恃白帝险,风俗犹带乌蛮臊。驱驰两月到西塞,梦寐万里还东皋。嗅梅踏雪巴子里,路入鬼门欣不死。飞飞倦鸟惟思还,玉笋岂是粗官班。馀生但愿闲及酒,虚名宁顾触与蛮。良宵佳客十有五,云放月入尊罍间。颓然老子兴不浅,韩诗坡句聊追攀。君不见天宝云霓羽衣歌,人间乐舞难同科,遗音犹在悲凉多。有酒且饮遑恤他,不饮如此良夜何。
https://www.xiaoshiju.com/shici/97667c680f122470174.html
送张无梦归天台山
混元为教合醇精,视之无迹听无声。
唯有达人臻此理,逍遥物外事沈冥。
浮云舒卷绝常势,流水方圆靡定形。
乘兴偶然辞涧户,谈真俄尔谒王庭。
顺风已是闻宗旨,枕石还期适性情。
玉帛簪缨非所重,长歌聊复宠归程。
赐丁谓·其二
践历功皆著,咨询务必成。
懿才符曩彦,佳器贯时英。
俾展经纶业,旋升辅弼荣。
嘉亨忻盛遇,尽瘁罄纯诚。
均逸明恩洽,畴劳茂典行。
白麻三殿晓,红旆九衢平。
虽辍凝严任,尤增倚注情。
拥旄辞帝阙,顿辔望都城。
风景高秋月,烟波几舍程。
想卿怀感意,常是梦神京。
游山简习池
昔日白接䍦,时时诣诸习。
累榭今已颓,清池尚堪挹。
遥源乳窦响,败防流沙急。
况复兰蕙时,幽香远相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