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传者谁,二子伯与叔。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食(bù shí)的意思:指不适合居住或生存的地方。
采薇(cǎi wēi)的意思:采摘薇草。比喻以微薄的物品或微小的成果自慰。
残碑(cán bēi)的意思:指受到损坏或破坏的石碑或雕塑。也用来比喻已经衰败或失去威严的事物或人。
驰逐(chí zhú)的意思:迅速驱逐或赶走。
大道(dà dào)的意思:指道路、道义、规律等广泛而深远的事物。
东海(dōng hǎi)的意思:指东方的大海,也泛指东方。
芳躅(fāng zhú)的意思:形容花朵盛开的美景。
孤竹(gū zhú)的意思:形容孤独无依、独立自主。
还乡(huán xiāng)的意思:指离开故乡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到故乡。
讵可(jù kě)的意思:表示不可轻易接受或认同,多用于否定、拒绝或表示疑虑。
留芳(liú fāng)的意思:指人的声誉、事物的美好形象等在人们心中长久保留。
马蹄(mǎ tí)的意思:形容速度快,声势大。
庙貌(miào mào)的意思:指外表装饰华丽,但内在却空虚无物的现象。
平沙(píng shā)的意思:平坦的沙地,指事物平静无波澜,没有风浪。
千秋(qiān qiū)的意思:千秋,指长久的时期或长远的未来。
清风(qīng fēng)的意思:指清新、舒适的风。比喻清新的气息或环境。
让国(ràng guó)的意思:指出让国家的大事给他人处理,表示自愿放弃权力,服从他人的决策。
日暮(rì mù)的意思: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也比喻事情接近尾声或即将结束。
山麓(shān lù)的意思:山脚下,指山的脚下或山脚附近的地方。
时俗(shí sú)的意思:指社会风尚和习俗。
首阳(shǒu yáng)的意思:指日出的第一缕阳光,也用来比喻事物刚刚开始或者新的一天的开始。
随时(suí shí)的意思:任何时间,没有限制
他人(tā rén)的意思:指别人、其他人。
无家(wú jiā)的意思:没有家,无家可归
乡曲(xiāng qū)的意思:乡曲是指乡村间的小路,比喻生活简朴、宁静而美好。
信马(xìn mǎ)的意思:指人的言行举止坦率自然,毫不掩饰。
衣冠(yì guān)的意思:指外表的衣着和仪容,也可指人的仪表和品行。
专号(zhuān hào)的意思:专门的号码或标识
俎豆(zǔ dòu)的意思:指古代祭祀时摆放在祭坛上的肉食和豆子,比喻人们为了争夺利益而互相争斗。
- 鉴赏
这首诗《望首阳山》由清代诗人杨宾所作,通过对首阳山的描绘,表达了对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的崇敬之情,以及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深思。
首句“垂鞭信马蹄,平沙入孤竹”,描绘了诗人骑马行走在广阔的沙漠中,马蹄声回荡在空旷的环境中,仿佛引领着人进入了一片孤独的竹林。这里运用了象征手法,竹林象征着隐居之地,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追求。
接着,“孤竹传者谁,二子伯与叔”引出了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他们是历史上著名的隐士,因反对周武王伐纣而逃亡,最终选择了在首阳山采薇为生,拒绝吃周朝的食物,最后饿死于此。这句诗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将读者的思绪带入到这段历史之中。
“让国久无家,东海留芳躅”进一步阐述了伯夷和叔齐放弃王位、远离家乡,选择在东海边留下高尚的足迹。他们放弃了权力和物质的诱惑,选择了精神的自由和道德的坚守。
“岂至采薇时,不食还乡曲”则表达了对伯夷和叔齐在困境中坚持原则、不屈服于现实的精神的赞美。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也没有违背自己的信念,没有接受任何不属于自己的食物。
“而以首阳名,专号兹山麓”点明了首阳山作为伯夷和叔齐故事的发生地,成为了后世纪念他们的圣地。这里的“专号”意味着首阳山不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精神上的象征。
“清风讵可攀,庙貌随时俗”表达了对伯夷和叔齐精神的难以企及,以及后人对他们的崇拜与追随。庙貌虽然可以随时代变迁而变化,但他们的精神却永恒不变。
“俎豆纵千秋,不饱他人粟”强调了伯夷和叔齐坚守自我、不为外物所动的决心。他们的精神超越了时间的限制,即使千年之后,也依然令人敬仰。
最后,“我来大道旁,日暮仍驰逐”表达了诗人自己虽身处繁华世界,但内心仍向往着像伯夷和叔齐那样的精神境界。他希望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找到片刻的宁静,去思考和追求更高尚的价值。
“安得拜衣冠,细摸残碑读”则是诗人的心愿,希望能够有机会向那些曾经的英雄致敬,通过阅读历史遗迹,深入了解他们的故事,从而获得心灵的启迪和力量。
整首诗通过对首阳山和伯夷、叔齐故事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精神的崇敬,以及对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