悔乃愤之几,何如慎诸后?
猛警同晨钟,尘去复奚帚?
坦掌偶失持,势遂邻械杻。
命无侥倖存,正以顺为受。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姚燮所作的《病剧就养城北玉清道院作三章》中的第三章。诗中表达了诗人面对疾病时的深刻反思与自我警醒。
首句“悔乃愤之几,何如慎诸后?”诗人反省自己的过去,认为后悔和愤怒往往源于不谨慎的行为,因此提出应从未来行事中更加小心谨慎。接着,“自镜平生端,炯象毕呈丑”意味着诗人通过回顾自己的一生,看到了许多不足和错误,如同镜子映照出真实的自己,揭示了自身的缺点和丑陋之处。
“猛警同晨钟,尘去复奚帚?”这里将警醒比作晨钟,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保持警觉,去除心中的尘埃,如同扫帚清除地面的污垢一样彻底。这反映了诗人对自我净化和道德修养的重视。
“鬼神惕我危,相待益徵厚。”诗人相信鬼神会警惕他的危险行为,并且在他需要帮助时给予厚待,强调了敬畏自然和超自然力量的重要性。
“坦掌偶失持,势遂邻械杻。”这句话描述了人在不经意间失去对事物的掌控,导致最终陷入困境,如同手握钥匙却无法打开自由之门。这警示人们在行动前要深思熟虑,以免误入歧途。
最后,“命无侥倖存,正以顺为受。”诗人认为生命没有侥幸可言,只有顺应天命才是正确的态度。他强调了命运的不可逆转性和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岂真石作罂,其坚逊陶缶。”诗人以石制的容器与陶制的容器进行对比,指出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物质的坚固或脆弱,而在于其内在的品质和用途。这寓意着人应当追求精神层面的充实与价值,而非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拥有。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道德修养、自我净化、顺应自然以及追求内在价值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