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多此物,今亦盛燕幽。
固是涂椒裔,终知修禊俦。
这首诗描绘了江南地区竹楼的景象与文化内涵,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对文人雅士生活情趣的向往。
首句“江南多此物”,开篇点题,指出江南地区竹林茂盛,竹子作为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仅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深深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接着,“今亦盛燕幽”一句,描述了竹楼在现代社会依然盛行,不仅在江南,甚至在更远的地方,竹楼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承载着人们对于宁静、幽雅生活的追求。
“不问随人看,收青别起楼”表达了诗人对竹楼的独特见解,认为竹楼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外观的美观,更在于它能够提供一种与世隔绝、远离尘嚣的生活空间,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天地。这里的“收青”可能指的是收集绿色,即利用竹子的绿色来装饰或建造竹楼,营造出清新的自然氛围。
“削皮作冠子,揽箨裹书筹”则通过具体的工艺细节,展现了竹楼的制作过程和材料的巧妙运用。竹子的皮可以用来制作帽子,而竹笋的外壳(箨)可以包裹书籍,既体现了竹子的实用价值,也暗示了竹楼内可能藏书丰富,是一个充满知识与文化的场所。
“固是涂椒裔,终知修禊俦”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竹楼的文化意义。这里“涂椒裔”可能是指竹楼的装饰风格,或是对竹楼所在环境的一种比喻,强调竹楼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特点。“修禊俦”则借用了古代文人雅士在春天举行修禊活动的传统,暗示竹楼不仅是居住之所,也是文人聚会、交流思想、享受自然美景的理想之地。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楼的描绘,展现了江南地区竹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竹楼作为文人雅士生活空间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自然美和人文精神的深刻感悟。
小妇欲入门,隈门匀红妆。
大妇出门迎,正顿罗衣裳。
门边两相见,笑乐不可当。
夫子于傍聊断肠,小妇哆㖷上高堂。
开玉匣,取琴张。陈金罍,酌满觞。
顾言两相乐,永与同心事我郎。
夫子于傍剩欲狂,珠帘风度百花香。
翠帐云屏白玉床,啼鸟休啼花莫笑,女英新喜得娥皇。
老人甲子难计论,耳中白毛三十根。
钓鱼几年如一日,船舷数寸青苔痕。
人生性命必归止,精魂伤夫向流水。
月如钩在轮影中,风似人来?声里。
蒲叶高低没钓矶,破舟仍系绿杨枝。
水流不为人流去,鱼乐宁知人乐时。
土龛门前一行柳,独引青丝织鱼笱。
柳花漠漠飞复飞,鱼笱如今落谁手。
余嗟老人多悲辛,老人昔日伤几人。
人情相掩且相叹,不喜河头秋与春。
春山临远壑,水木自幽清。
夙昔怀微尚,兹焉一放情。
云间听弄鸟,烟上摘初英。
地僻方无闷,逾知道思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