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胡戢七首·其一》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所作的《和胡戢七首》之一,通过对比“达则经纶隐著书”的理想与现实,探讨了古代士人的生活选择与内心矛盾。
首句“达则经纶隐著书”,借用典故,表达了士人在仕途顺利时,既能施展才华治理国家(经纶),又能退而著书立说,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愿望。这种理想化的状态体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自身角色的多重期待:既是社会的建设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接下来,“昔人于此孰亲疏”一句,转向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评价,提出一个深沉的问题:在古代众多选择隐居或从政的人物中,哪些是真正值得尊敬和学习的?这里不仅涉及个人的选择,也触及了道德与理想的衡量标准。
“王通持底答杨素,汾曲先人有敝庐”两句,通过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一步展开讨论。王通与杨素的故事,可能指的是历史上某些士人面对政治压力时的抉择,或是对理想与现实冲突的处理方式。汾曲先人有敝庐,则暗示了一种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不同人生路径的思考与价值判断。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士人生活选择的反思,探讨了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做出道德与理想的抉择。它不仅反映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也具有普遍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深度。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览古诗十首·其三
主罕能知人,士实感知己。
所以古豫让,报仇良不止。
一入涂厕中,再出隐桥涘。
漆身若被绣,吞炭若飨簋。
大义激其仇,仇衣惠然褫。
所为虽极难,所志在必死。
死者已无后,死亦何为尔。
烈士固有心,存乎上所使。
傥彼筮仕初,即遇以国士。
将报智伯者,而报中行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