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金华刘实通判三首·其一》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杨士奇所作的《赠金华刘实通判三首(其一)》,通过对刘实通判的赞美,展现了其为官的卓越才能与品德。
首句“姓名早见书金榜”,赞扬了刘实通判在年轻时便已崭露头角,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名登金榜,显示出他非凡的才华和潜力。这不仅是一种对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暗含着对其未来仕途辉煌的期许。
接着,“佐政黄堂又四年”描述了刘实通判在官场上的经历,他在黄堂(古代官署名,此处指官府)任职四年,表明他不仅有过人的能力,更有着丰富的政务经验。黄堂作为处理政务的重要场所,能够在此任职并取得显著成绩,无疑是对刘实通判工作能力的高度认可。
“自有郡人歌岂弟”则进一步赞扬了刘实通判的治理效果。这里的“岂弟”原意为和乐、愉快,引申为治理得当、百姓安居乐业的状态。诗句表达了当地百姓对他治绩的衷心赞颂,认为他的治理使得郡内呈现出一片和谐、繁荣的景象。这种正面的社会反响,是对官员政绩的最高褒奖。
最后一句“相知何必上官贤”则体现了诗人对刘实通判人格魅力的赞赏。这句话意在说明,真正的了解和欣赏,并非仅仅基于官位的高低或权力的大小,而是基于对他人品质和能力的真正认识。在这里,杨士奇通过这句话表达了对刘实通判个人魅力和内在价值的深刻认同,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相知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巧妙的比喻,不仅高度评价了刘实通判的个人成就和治理能力,还深刻揭示了对人才的全面理解和尊重的价值所在,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深邃哲理的作品。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