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寄怀余德甫·其一》
《寄怀余德甫·其一》全文
明 / 李攀龙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岂亦逢秋色登临远行

江通灌婴井,山到越王城

何见非交态难言宦情

大东千里月,石镜好同明。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大东(dà dōng)的意思:指人物或事物的规模、程度或力量很大。

登临(dēng lín)的意思:登上高处或高山,指登上高处以观赏美景或远望。

宦情(huàn qíng)的意思:指官场上的情感纠葛或感情纠葛。也可指官员的情感世界。

交态(jiāo tài)的意思: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态度或表现。

难言(nán yán)的意思:形容难以言喻、难以表达的感受或情绪。

千里(qiān lǐ)的意思:指很远的距离。

秋色(qiū sè)的意思:指秋天的景色,也表示人生的晚年。

石镜(shí jìng)的意思:指古代用石头制成的镜子,用来比喻反映事物本质和真相的东西。

王城(wáng chéng)的意思:指帝王所居住和统治的城池,也泛指权力中心。

远行(yuǎn xíng)的意思:指离开家乡或原地去远方旅行、出使、出征等。

千里月(qiān lǐ yuè)的意思:指月亮的光芒可以照亮千里之遥,比喻人的声誉、才能或事物的影响力能够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寄怀余德甫》其一,通过描绘登高远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之情。

首联“岂亦逢秋色,登临若远行。”以设问开篇,似乎在自问是否真的遇到了秋天的景色,却如同踏上了一段遥远的旅程。这里不仅描绘了秋季的景色,也暗含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漂泊之感。

颔联“江通灌婴井,山到越王城。”转而描写眼前之景,江水连通着古代的灌婴井,山脉延伸至越王曾经建都的地方。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也蕴含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颈联“何见非交态,难言一宦情。”则转向了对人情世故的感慨。诗人感叹于世间万物,无论是何种相遇,都充满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官场情感。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的无奈。

尾联“大东千里月,石镜好同明。”以月光为喻,寄托了诗人对远方友人的思念。无论相隔多远,心中的月光都能照亮彼此的心灵,象征着友情的永恒与明亮。同时,“石镜”二字又巧妙地呼应了颔联中的“山”,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诗意的丰富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世界和对友情的珍视。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是明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

作者介绍
李攀龙

李攀龙
朝代:明   号:沧溟   籍贯:历城(今山东济南)   生辰:1514—1570

李攀龙(1514年5月12日—1570年9月18日),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著名文学家。继“前七子”之后,与谢榛、王世贞等倡导文学复古运动,为“后七子”的领袖人物,被尊为“宗工巨匠”。主盟文坛二十余年,其影响及于清初。长于七言近体,但后人也批评他的诗歌为“瞎唐诗”。
猜你喜欢

寄山中旧知七首·其三

晨兴香火罢,入室披仙经。

玄默岂非尚,素餐空自惊。

起与尘事俱,是非忽我营。

此道难坐进,要须悟无生。

(0)

杨和王挽诗二首·其二

三纪羽林卫,千秋彝鼎铭。

拔材多男爵,教子宝遗经。

淮上开王社,云边落将星。

后来思燕颔,麟阁仰丹青。

(0)

郭太尉挽诗

閒适珍台腆旧仪,趣归方俟诏封泥。

人生七十古犹少,执政二三今与齐。

忽见墓门陈石马,空怀宾阁奉金犀。

不须知识方流涕,处处俱成桃李蹊。

(0)

中大族伯挽诗二首·其二

久矣宫盘谷,幡然筑大逵。

方瞻乌亦好,已问鵩何之。

无复竹林会,忍闻蒿里期。

行行溯西日,有泪若连丝。

(0)

山居二十咏·其十榴花城

榴艳对枯筇,西来解后同。

折花羞鬓白,未插已颜红。

(0)

山居二十咏·其九情话斋

意到非饶舌,情亲易解颐。

或时铛脚坐,不效剑头炊。

(0)
诗词分类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诗人
焦循 刘定之 李从善 嵇璜 鲍令晖 李元度 裴秀 傅尧俞 孔绍安 王播 范泰 林外 何晏 陈沆 范传正 钦叔阳 刘孝孙 琴操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