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遇拳匪之变,由北回南。海道不通,过山东宿泰山下,与公坦从弟挑灯感咏》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以豫在庚子年遭遇拳匪之乱后,由北向南回程时的旅途情景。他选择在山东泰山下停驻,与从弟公坦共度夜晚,挑灯感怀。诗中通过“停车茅屋小于盦”一句,形象地展现了旅途中的简陋住宿,暗示了动荡时期行路之艰辛。接着,“倦倒匡床睡易酣”则表达了诗人旅途劳顿后的疲惫与渴望休息的心情。
“一样疏灯羁旅夜”一句,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寂静而孤独的夜晚,灯光稀疏,与诗人漂泊在外的身份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郁氛围。最后,“知谁先梦到江南”一句,既是对梦境的向往,也暗含了对故乡的深切思念。江南,作为诗人心中的一片净土,象征着温暖与安宁,与当前的艰难处境形成鲜明对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面对动荡局势时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平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诗人的情感显得尤为真挚和动人。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绮罗香.花露水
红袖香风,琼筵佳气,都异麝尘兰炷。
吹馥欺花,偏要氤氲如许。
喷罗绮、珍重堪嗤,惹蝶蜂、痴迷无数。
甚扬州、十里繁华,美人认作金茎露。
铜仙愁绪万缕,羞见琉璃满贮,泪零如雨。
臭味差池,总觉恼人无语。
记当时、滴粉搓酥,从此便、不须相妒。
叹而今、柏上囊空,误求仙汉武。
黄忠端画报国寺前后庭四松应天郊坛左右各一漳浦杨抟九孝廉携以入都属题
先生常为松写真,龙性不在髯与鳞。
此卷疏疏类稿本,要师造化非画人。
后生私淑苦力薄,过眼摹儗瞠绝尘。
慈仁习闻但双树,谁识偃盖前交陈?
应天郊坛更奇绝,忍与凡木同蒸薪?
六松托画并千古,磥砢蜕尽存其神。
垂三百载世始见,不然沦寂瘴海滨。
时流弗贵子勿炫,识宝豪夺防东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