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动也以天。万壑之风,不琴而弦。
两山之云,不炉而烟。其静也以天。
前钟后鼎,左瓢右箪。
这首诗名为《紫薇翁歌》,创作于宋末元初,由诗人于石所著。全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法则和天地不仁的哲学思考,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一掬之泉, 可湳可沿。 一拳之石,可漱可眠。其动也以天。" 这几句诗描述了小溪的流水和岩石的宁静,通过“其动也以天”表达了万物皆由自然法则而运动,与人类无关。
接着,“万壑之风,不琴而弦。 两山之云,不炉而烟。” 这里的“万壑之风”与“两山之云”,象征着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尽管没有人为的音乐或烟火,但自然本身就是最完美的乐章。
"其静也以天。" 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界的宁静也是遵循天道的体现。
最后,“前钟后鼎,左瓢右箪。何荣何辱,孰愚孰贤,先生笑而不言。” 这几句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状态。钟、鼎、瓢、箪等都是古代的器物,这里象征着一种简单而安逸的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荣辱、愚贤等概念都变得不再重要,而“先生”面对这些世间的是非,只是笑而不言,体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返璞归真、顺应自然之道的追求,以及面对纷扰复杂的世间是非保持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