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倒因成路,林开忽见村。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梵语(fàn yǔ)的意思:指印度的宗教语言梵文,也泛指印度的古代语言。
烦喧(fán xuān)的意思:指嘈杂喧闹、繁忙纷扰。
风声(fēng shēng)的意思:风声指的是风吹过的声音,也比喻传言、谣言等。
回首(huí shǒu)的意思:回顾、回忆过去的事情。
连春(lián chūn)的意思:连续的春天,形容春天的气息或景色持续不断。
木杪(mù miǎo)的意思:木杪是一个汉语成语,指的是树木的顶端或山林的深处。在引申意义上,木杪也表示事物或人物的最高点或最深处。
鸟音(niǎo yīn)的意思:形容声音清脆悦耳,如鸟儿鸣叫的声音。
徘徊(pái huái)的意思:指人在某个地方来回走动,犹豫不决,无法下定决心。
晓昏(xiǎo hūn)的意思:指明了白天和黑夜的区别,引申为明白事理、明辨是非。
雪色(xuě sè)的意思:雪的颜色,指洁白无瑕的颜色。
幽兴(yōu xīng)的意思:幽兴指的是内心深处的喜悦和快乐。
云根(yún gēn)的意思:指家族或组织的根基牢固,底蕴深厚。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游览峨眉山时所见所感,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首句“树倒因成路”,形象地展现了山路蜿蜒曲折,树木倒伏形成小径的情景,暗示了登山的艰难与探险的乐趣。接着,“林开忽见村”一句,描绘了穿过茂密的森林后,突然间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宁静的小村庄,这种意外的惊喜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鸟音传木杪,梵语出云根。”这两句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鸟儿在高高的树梢上鸣叫,还融入了宗教的元素——从云层深处传来寺庙的梵唱,营造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雪色连春夏,风声接晓昏。”这两句则展示了峨眉山四季变换的壮丽景色,即使在春夏之交,也能见到皑皑白雪,而山间的风声仿佛能连接起清晨与黄昏,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的永恒。
最后,“徘徊幽兴极,回首谢烦喧。”表达了作者在如此宁静、幽美的环境中流连忘返的心情,同时也对世俗的喧嚣与烦恼表达了厌倦之情,体现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峨眉山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气息,以及作者在其中寻求心灵解脱的过程。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读《史记》四十首·其十五相君背
武涉已去,蒯通乃前,相君之背,贵不可言。
君不见,种蠡张陈事可哀,时乎时乎不再来。
勇略震主身必危,足下持此将安归。
策士逞雄辨,那论汉与楚。
谁识王孙不背恩,蒯通竟以佯狂去。
高鸟尽,良弓藏,猛士何劳守四方。
钟室奇冤亦天意,此时悔不用通计。
- 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