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遍山南紫翠关,转西寻麓更幽閒。
- 拼音版原文全文
题 雪 窦 西 麓 庵 宋 /陈 著 踏 遍 山 南 紫 翠 关 ,转 西 寻 麓 更 幽 閒 。菊 花 数 本 竹 边 路 ,茅 屋 几 閒 溪 外 山 。巧 著 轩 窗 随 上 下 ,剩 留 书 画 在 中 閒 。是 庵 信 美 非 吾 土 ,自 有 菟 裘 足 往 还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菊花(jú huā)的意思:指高洁、坚贞的品质和人格。
茅屋(máo wū)的意思:指简陋的房屋或住所。
山南(shān nán)的意思:形容距离遥远,相隔极远。
上下(shàng xià)的意思:上下表示范围或顺序,上指高处、前者或前侧,下指低处、后者或后侧。
书画(shū huà)的意思:指书法和绘画,泛指文学艺术。
菟裘(tù qiú)的意思:指用菟丝制成的衣裳,比喻虽然粗陋简单,但也能充饥御寒。
往还(wǎng huán)的意思:来回走动;往返移动。
吾土(wú tǔ)的意思:指自己的家乡或故乡。
轩窗(xuān chuāng)的意思:指高大、宽敞、明亮的窗户,也用来形容屋子豪华富丽。
竹边(zhú biān)的意思:指人的品质高尚纯洁,像竹子一样高洁无瑕。
- 翻译
- 我遍游了山南的紫色翠绿关隘,转向西边寻找更幽静的山麓。
路边有几株菊花和竹子,简朴的茅屋隐于溪流之外的山上。
巧妙地布置窗户,随季节变化而开合,室内的书画作品随意摆放。
这庵舍虽好,却非我故乡,自有机缘往返,我的理想居所另有菟裘。
- 注释
- 踏遍:遍游。
山南:山的南面。
紫翠关:紫色翠绿的关隘。
转西:转向西边。
寻麓:寻找山麓。
菊花:秋季开花的植物。
竹边路:路边的竹林。
茅屋:简陋的草屋。
溪外山:溪流之外的山。
轩窗:宽敞的窗户。
上下:指随着季节变化而开合。
书画:绘画和书法作品。
中閒:室内空闲的地方。
庵:小庙或庵舍。
信美:确实美丽。
非吾土:不是我的故乡。
菟裘:古代隐士的居所,此处代指理想的隐居之地。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著游历雪窦西麓庵的所见所感。首句"踏遍山南紫翠关"展现出诗人跋山涉水,穿越青翠山岭的艰辛与兴致。接着"转西寻麓更幽閒",表达了他对庵寺所在环境的喜爱,西麓的幽静让人心旷神怡。
"菊花数本竹边路,茅屋几閒溪外山"两句,细致描绘了庵寺周边的自然景色,菊花点缀竹径,茅屋隐于溪山之间,显得宁静而雅致。"巧著轩窗随上下,剩留书画在中閒"则赞美了庵内布置的巧妙和主人对艺术的热爱,轩窗设计灵活,书画作品增添了室内的文化气息。
最后两句"是庵信美非吾土,自有菟裘足往还"表达了诗人虽然欣赏这里的美景,但庵寺并非他的故乡,他可以随时来去,自在地享受这份宁静。"菟裘"出自《左传》,原指隐士的居所,这里借指庵寺,流露出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整体上,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山林庵院的画卷,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处的赞赏。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次儿栋代运北征·其三
一龄父见背,无知人所怜。
如何白头子,有母抱终天。
六旬顾复恩,尽付东流川。
堂虚不敢登,衣敝不敢牵。
苟知母已死,思归亦徒然。
哀哉欲重见,非梦即黄泉。
养儿空令老,何如早弃捐。
栋也代父行,匹马走燕然。
忘躯冒矢石,一往更无前。
惭愧我为子,反不如汝贤。
雨渡永嘉江夜入楠溪
落日下崦嵫,飞雨自崇墉。
驾言出北郭,泛舟横东江。
近岫既凌缅,遥岑亦濛笼。
葱青水竹交,乃有樵径通。
潜虬寒载蛰,海鸥夕来双。
顾望云叶开,张星昏已中。
荒冈响哀狖,枉渚遵轻鸿。
故乡日以远,川路靡克终。
寄言薜萝客,岁宴期来同。